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课程思政】发挥外语专业特色 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0-04-05 作者: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通讯员 车桥)面对疫情这一时代“大考”,外国语学院将疫情“危机”转化为开展课程思政的“契机”,利用多语种学科优势,将外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推动“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化,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让战“疫”的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感在“云端”自然流淌。

开学之初,正值疫情肆虐的高峰期,面对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田传茂教授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第一讲课堂上,开门见山地说:“疫情的冬天快要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了,同学们宅在家里就是抗‘疫’,希望你们相信党和政府,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给你们推荐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双语版,让我们在网络学习中共同期待春天的到来。”在笔译课上,田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疫情以来日本等国家对我国开展友好援助的情况,并和同学们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捐赠物资包装上的诗文翻译成英语,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陈双玉老师认为,口译员最本质的角色是一名信息的沟通者,而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首先是持续学习,用知识与信息武装自己,要在持续学习中培养家国“有心人”。在疫情爆发之时,陈老师便以疫情相关报道内容为语料,为《同声传译》这门课程布置了寒假学习任务。同学们按要求尝试复述、口译关于COVID-19疫情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平行文本听辨、阅读等,整理出疫情关键词,用双语表达词汇表。从开学第一周小测试表现来看,绝大部分同学不仅掌握了疫情相关关键词的中英双语表达,学会了如何在翻译实践中进行“中国表达”,也了解了国家是如何以“中国速度”部署与实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体会到了国家力量、人民能量的伟大。在过去一个多月的在线教学中,陈老师以直播课堂口译实战练习为主导,引导学生聚焦“不该有的病毒歧视”“不同政府与民众对疫情的反应”等内容,将CNTV主持人短评、美国自媒体街头采访片段等语料融合为完整的口译主题练习材料,并在《同声传译》课堂上完成口译练习。通过资料的收集对比、练习语料的精心准备,到课堂口译的实战练习,学生在关注国内外社会动态过程中加深了爱国情怀,培养了主动精神与担当意识。

“如何看待中国和美国人民对疫情作出的不同反应?”“如何理解语言表达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这是外国语学院教师马春花在线讲授《大学英语》时向同学们抛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文化背景不同、观念不同,人们的反应就会有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我们要学会用语言去准确表达我们的国家文化”......滚动在屏幕上的一条条留言记录了同学们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理解,更是记录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信。随着疫情在全球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马老师以近期西方媒体关于疫情的系列新闻报道为教学素材,向同学们讲解英语表达中特有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现象。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西方媒体对中国疫情不同层面的报道,分析官方媒体语言风格及其所包含的社会文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英美国家语言文化的理解,使其在文化对比中点亮爱国情怀,增进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俄罗斯人面对疫情为什么不恐慌?”这是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唐芳老师《大学俄语》课程中的一个问题。唐老师聚焦俄罗斯当下疫情动态,采用任务导向型教学法,围绕“俄罗斯人如何看待疫情”这一主题,指导学生搜集有关俄罗斯抗“疫”策略、社会体制、医疗系统、社保体系以及民众饮食卫生习惯等方面的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围绕项目主题进行课上研学分享。在课程思政育人中,唐老师既关注“远处”的案例,也挖掘“身边”的故事,注重将战“疫”故事转化为在线教学资源。疫情期间,唐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和学生们迅速将歌曲《平凡天使》的歌词翻译成了俄语,经过录音、剪辑、宣传等大量工作,成功录制《平凡天使》俄语版诗歌朗诵,致敬抗“疫”一线的英雄们。

在日语系学生《第二外语1》的第一堂课上,龚频老师分享了《中国日报》疫情新闻和国际热评,讲解我国政府高效的应对策略和防堵疫情的执行力;在教体学院学生《小学英语教师口语》课程中,她分享了抗“疫”领军人物钟南山、寒风中的逆行者——援鄂白衣天使等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相信科学,理性防范,崇尚英雄。

本学期网上开课以来,外国语学院教师加强网络课程研究,用好疫情防控题材,促进课程与思政的融合,在提升学生爱国情怀、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编辑 张晨露)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