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砥砺奋进的五年】学院篇之二:凝心聚力做科研 争出成果促发展

发布时间:2018-01-18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5年来,农学院以“科研强院”为目标,紧跟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以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为特色,以服务“三农”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工程化技术研发运用为导向,按照“总体规划、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的思路,抓平台建设,促进学科融合;以“两引、两带、三资助”的做法,抓队伍建设,增添科研活力;以“一流学科,核心竞争力,物化成果”为目标,抓科学研究,服务“三农”发展。凝练了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方向,建成了一支年轻化、国际化、有思想、能拼搏、能出活的博士人才队伍,拥有了一批自主创新、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种、专利等物化成果或工程化技术,打造了学院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了“三农”发展。

科研平台优化升级,学科融合更紧密

平台是科研项目实施的阵地,决定项目研究水平的高度。学院按照“总体规划、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的思路、积极申报、认真建设、全面发展,抓好平台建设。

5年来,农学院在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涝渍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先后成功获批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粮食作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湿地农业湖北省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校企共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富硒水稻研发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长江大学作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技术中心、长江大学作物抗逆技术研究中心、长江大学作物富硒应用技术研究所、长江大学昆虫研究所、长江大学麋鹿健康与生境研究中心、长江大学农药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6个,新增作物学湖北省优势学科,绿色农业湖北省优势学科群。同时,获批“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研究中心”,“有害生物防治实验室”,“作物逆境生物学与耐逆技术研究中心”,“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实验室”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项目6个,累计经费6400万,为农学院科研平台硬件设施快速地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大批量的仪器设备尤其是高精尖端仪器,保障了科研课题顺利开展,促进了科研成果持续快速产出。

农学院现有作物学省级重点(优势)学科和植物保护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农业地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3个硕士点。随着平台的建设和学科更加紧密的融合,2015年,以作物学为主干学科,联合植物保护学、风景园林学、生物学,申报并获批“绿色农业”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带动了整个农学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2016年,水产方向杨代勤教授依托“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方向姚华明教授依托“湖北省涝渍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

人才队伍增活力,科研抱团初形成

人才是科研的智力保障,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是科研的引导力,优秀的团队是科研可持续发展助推力。学院通过“两引、两带、三资助”的做法,抓好队伍建设。“两引”即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团队,凝练方向,引领发展,引进优秀年轻博士,注入新鲜血液,增加队伍活力,提高团队竞争力;“两带”即团队带个人进圈子、老人带新人找点子,帮助科研人员找准方向,快速定位,迅速成长;“三资”即开放基金资助,长大青年计划项目资助、国内外研修计划资助,帮助科研人员科研有经费,科研有思想,促进他们早日出成果、迅速成长,独当一面。

在“两引、两带、三资助”的做法下不仅有国际生态建模权威,2015普利高津金奖获得者李百炼教授,还有澳大利亚啤麦育种专家李承道教授;新进年轻博士16人,高级职称教师4人。先后设立了“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开放基金”、“作物学重点学科团队研究水平提升计划、青年教师提升计划”、“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共资助了10个团队,52名教师,总经费达150余万元。共计25人次赴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访学或合作研究。

5年来,学院青年博士快速成长,涌现出了一批出类拔萃青年才俊,如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张文英,第三层次人选邹华文、王小燕;中国科协托举人才朱波;长大领军人才王小燕,长大箐英人才马东方、邓建新。在两个行业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再高层次人才学术团队的指引下,我院科学研究方向得到了进一步凝练,科研团队进一步稳固,如田小海教授带领的作物抗逆生理生态研究团队、李晓方教授带领的作物多基因种群育种技术研究团队、徐建龙教授带领的水稻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刘章勇教授带领的农业生态研究团队、朱建强教授带领的作物生产的水土环境调控研究团队、邢丹英教授的作物富硒应用技术研究团队、王文凯教授带领的昆虫生物多样性及系统学研究团队、周燚教授带领的植物有益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团队、桂连友教授带领的园艺害虫综合治理团队、方守国教授带领的病毒学级分子生物学团队、李俊凯教授带领的农药定向传导技术等11个领域科研人员已抱团集体发展。目前,学院已获批2个省级创新团队,2个校级青年创新团队,学院科研上层次,上水平。

科研开发结硕果,服务“三农”助发展

学院科研紧跟国家和行业战略发展需求,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围绕“研发物化成果、提高核心竞争力,建一流学科”的总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科学研究为手段,论文、专利、品种、标准、著作、奖励为指标,潜心钻研、敢于创新,转化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项目层次大幅提升,经费额度大幅提高。5年来,学院共主持国家重大项目2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20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7项,省部级项目100多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1000万以上。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田小海教授主持的(农业)行业专项《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批经费1590万。2013年,李晓芳教授支持的(农业)行业专项《利用农作物自身遗传多样性的抗逆稳产种群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批经费1620万,学院连续两年获批国家重大专项;截至2017年,已连续12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目前,田小海、刘章勇、张运波、王小燕、朱建强、卢碧林、徐延浩、王俊、方正武、金涛、吴启侠等11位教师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其中课题1个,子课题14项,累计项目合同经费1997万元。

科研成果产出多,成果水平显提升。5年来,农学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项,其中农业部中华农业奖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审定长农优982、长农1A、长农粳1号、武育粳33号、株两优47号、泸香优8691号、两优27,荆两优233、多集新3号等水稻新品种9个;授权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32篇,其中SCI论文79篇;制定标准7个;编写著作教材31部。

5年来,科技奖励上新层次。学院自2010年起,连续8年获得省科技奖励,其中以长江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奖励8项。2016年由田小海教授参与的“超级杂交稻节氮抗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农业部中华农业奖三等奖,向国家科技奖励迈近了坚实的一步;5年来,自主新品种实现零的突破。2015年由长大学者徐建龙研究员牵头研发的长农粳3号(鄂审稻2015019)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是我校自合并组建以来育成的第一个以长江大学为第一选育完成单位的水稻新品种。2016年由杨隆维教授团队选育的长农1A、长农2A不育系,分别通过湖北省、安徽省品种审定,成为我校自合并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以长江大学为第一单位育成的水稻三系不育系品种,为后续选育更多的新品种奠定坚实的基础。

5年来,论文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承道教授担任通讯作者的论文《A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 ordered sequence of the barley genome》作为封面文章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上发表,长江大学为作者单位之一。2016由苏奇博士撰写的《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s plant defence responses to a vector and a non-vector herbivore》在IF6.9的SCI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发表。近2年,学院共发表SCI论文48篇,其中发表一区论文4篇;二区论文15篇。5年来,发明专利大幅增加。专利是技术核心,成果转化的载体,是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基石。2015年,农学院共申报专利39项,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400%。2017年申请的29项专利中发明专利26项,占89.7%;科研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物化成果逐年增,转化服务亮点多。学院从种子、肥料、农药、技术等方面丰富产出物化成果,更好地服务本地农业发展。5年来,多项科研成果在荆州各个县市示范推广,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再生稻栽培技术,水稻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在洪湖、监利、石首等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2015年,周燚教授生物菌肥研究团队的白芨种苗培育项目在“荆州农商行杯”比赛中进行了展示,并从28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创意组第一名。在此基础上,这一核心技术经过荆州电视台的穿针引线,获得北京天瑞华商基金公司与荆州楚和天瑞基金公司的联合投资,首期注入风投资金近千万。2016年,水稻新品种“长农粳1号”,以50万元的价格技术转让给“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湖北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和农业部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及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为基础,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努力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中心己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多人,先后获全国农民优秀培训机构、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科技部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17年,中心培训的监利县兴华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毕利霞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荆州市熊小波学员获湖北省青年农场主双创大赛第一名。(农学院供稿)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