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看点 >> 正文
校园看点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要义

发布时间:2022-11-03 作者: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灵魂,原原本本学习报告文本是学懂弄通做实大会精神的基础和关键。通读报告不难发现贯穿其中的重要红线和鲜明主题:即宣示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

举什么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南针”和“说明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性质是什么”“特色在哪里”“向何处去”。向世界再次昭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立场,为新时代的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报告把“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十年来工作总结的第一项,体现了思想理论是实践成效的先导的逻辑。又在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新历史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内容做了新扩充,除“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外,新增了新时代以来的十三个方面的成就。报告鲜明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结合”和“飞跃”是这一伟大思想诞生的两个过程性关键词。结合是飞跃的基础和前提,飞跃是结合的目标和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向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何以结合?理论因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方能体现结合。

何以飞跃?理论因系统成体系、有成效方能彰显飞跃。毛泽东思想因其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等理论体系,成功实现救国、兴国大业而彰显第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其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党的建设论、科学发展论等理论,成功实现富国大业而成为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总局,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思想、强军思想和外交思想以及系列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报告在第二部分专门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强调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之无愧的新飞跃。

长江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平参加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走什么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报告首次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7·26讲话释放信号的回答,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具体版。

“寻路”是我们党历经百年成功做的一件事。先后寻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及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新时代十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世所罕见”的奇迹。

五个必由之路”写入党代会报告,是其中的重要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101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现代化强国和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理直气壮地反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或“左”或“右”两种错误思潮,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马院学生党员领学报告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从理论层面看,更高的物质积累要匹配更强的精神力量。报告开头开宗名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告诫全党新征程必须保持的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又反过来作用于物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的发挥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使人能够克服困难,创造奇迹。经过党的百年奋斗,我国综合国力已大幅跃升,物质文明的积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这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与之匹配。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这才是终极目标。何况在精神文明领域还有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用精神力量凝聚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强国伟业,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大无畏的奋斗精神。

从实践需要看,统筹“两个大局”需要精神力量。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报告开篇即告诫全党同志“三个务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但前进中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这都需要我们构筑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马克思有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理论支撑信仰、信仰催生的伟大精神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实现精神变物质。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源头。它从思想、政治、精神、道德四个层面系统囊括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总体样态,凝练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精神本质,为构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提供遵循,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强大动力筑牢精神支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是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描述新时代这一历史阶段的状态词,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构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的群体精神风貌。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精神上立住了、站稳了,就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激流中屹立不倒、永续发展。

该支部党员诗朗诵《光的方向》

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报告主题鲜明的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等问题。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追求的历史宏愿。如何实现现代化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现代化国家建设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随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完整提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构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本次党代会报告在此基础上再次重申了这一战略安排,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报告鲜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特征和本质要求写入报告,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这五个方面的概括充分彰显我们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小燕(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78687332083691234&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1f0190f3c1c0a82329000r&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478687332083691234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