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点认识

发布时间:2012-12-07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主义学院 尹业香 教授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不管其制度如何,它要稳定和发展就要有价值体系来支撑。而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主导下形成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在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斗争的胜利。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不仅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在建设新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那种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要弄清楚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明白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含义,所谓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等。价值体系是一旦形成之后,它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个人的价值观和其价值体系相对社会价值体系具有易变性。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主导下的社会形成的价值体系和被统治下的个人价值观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区别是价值观存在于个体头脑之中,而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不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还与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支配或者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其联系是值体系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而价值观又是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它渗透于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价值体系表现出来;价值观是一定社会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决定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价值体系的建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提炼,并蕴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反之亦然。因此这就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

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转换国民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22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这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国家的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当今社会所要求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个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鲜明性社会属性。这个鲜明性就是我们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四个字,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就是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其他不同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第二,明确的导向性。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实际上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除此我们的主流文化之外,比如还有娱乐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等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领不等于代替,导向不等于包办。第三,巨大的包容性。它的内涵包括四个层次、五个方面,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各种有益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作为三种思想文化资源在我国文化建设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有益文化、马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想文化资源养分的基础上,打破体用关系,深刻挖掘和全面梳理了三种思想文化资源的内在逻辑,形成了全新的重叠共识,成为当代中国共建、共享、和谐文化的重要资源。它属于我们常说的先进文化与其它文化,这就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包容性。它是四个层次五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

我们大家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变成每个国民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换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落实要有三个转换:第一从理论体系到格言警句观念的转换。其要求必须是短小精干,形象生动,琅琅上口,过目不忘,耳熟能详,让妇孺皆知;第二个转换从普遍理论界认可到广大老百姓接受的转换。它不仅要党政干部,知识分子知道,还要使普通的老百姓都能知道;第三就是从知之到践行的转换,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践行尤其重要。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理论要联系实际,“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实行联系,那末,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2版。)

三、党的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放性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理论和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要凝练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比较困难的。回顾历史,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古人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加以提炼,或为四个字:“礼义廉耻”,或者五个字“仁义礼智信”,或者八个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西方文化八个字:“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三民主义”提炼为六个字:“民族、民权、民生”,这都使人过目难忘。我们概括这个核心价值观这个原则要求是明确的,要体现时代性,具有民族性,富有创造性,推动大众化。但在提炼上主要难在三个方面:其一,语言概括难。怎么能够既涵盖传统又有现代,既有中国又有西方,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用几个字来概括实属不易。其二,形成共识难。在经济全球化、利益多元化的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多元化、思想的多样化、选择的多变化,这都对人们的价值观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导致很难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形成一个共识的价值观。其三,短时融入难。人们接受思想观念并且内化为自觉行为,必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随之言传身教,代代相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由思想政治工作内在规律决定的,不是谁强迫就能解决问题的,尤其是我国社会处于深刻地转型时期,更是如此。

鉴于各种因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了三个“倡导”,就是大家在学习“十八大”报告阐述文化部分时所用的三个“倡导”,这三个“倡导”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明确说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他用三个“倡导”,在文化第一个部分里面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候,在后面最后两行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随后一句就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是开放的,他没有明确说这“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他也没说这就不是。而是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也可能是,但又要积极培育,也可能部分是。这有待实践检验和理论方面进一步的研究。按照现在中宣部的解读,第一个倡导是对国家层面而言,因为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倡导是对社会层面而言,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优良环境和秩序;第三个层面是对公民层面而言,作为一个公民个体,要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立身之本。这是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理论界也人解读为是国家,集体,个人,从这三个角度来理解这三个层面,也有其道理。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不断丰富和完善。

(编辑 一晨)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