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王玲:道德品质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

发布时间:2013-01-09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道德品质培养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近几年来,学校党委围绕大学生道德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坚持“立德树人,培育英才”的育人理念,搭建大学生道德培养立体工作体系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重新认识品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品德教育是人才培养之魂。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一个社会能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做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承担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品德是人才标准的统领。胡锦涛同志在谈到人才基本标准时,把品德放在知识、才能和业绩之首,作为人才标准的首要条件,品德是人才标准的统领。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品德对人的知识、才能和业绩起主导、主控的决定性作用,处于统领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行为准则(基础),二是精神境界(主体),三是理想信念(核心)。三者互为一体,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思政课堂教学从灌输式改成班级讨论式

改革品德课教学内容,建立全面的大学生品德教育体系。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增强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教育,突出社会责任感、诚信教育,加强坚定意志、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教育,树立和谐、友善和包容的精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职业道德意识。每年学校主要领导亲自为新生讲授“人才培养以德为先”,强调学生把品德修炼作为成长首要任务,鼓励学生敢于肩负社会责任,努力成长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校党委要求学院院长、书记要以主题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改进品德教育方法,树立大学生品德教育主体地位。把学生从受教育客体变成主体,课堂教学从灌输式改成班级讨论式,品德教育从死记硬背改为结合个人、群体、社会实践的分析论文或观点陈述,有针对性加强学生品德的自我修养。校党委注重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直接引导作用,要求辅导员更多发挥育人作用,开展“一对一”的学生思想深度辅导工作;借助班主任小班育人优势,把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动态变化情况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学校在学生工作系统中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培养标准讨论,形成广泛的共识和思路。学校改革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改变过去简单地把品德教育作为课堂知识传授,强化对学生日常行为、作风及参加各类集体活动的贡献力等综合行为的考核评价,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引导。

明确责任,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言传身教。校党委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提出师德规范要求,明确要求专业教师在介绍专业知识、背景的同时要认真解读相关专业、职业道德、责任和要求,并以此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标准;颁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规定研究生导师应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要把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学科研、学业指导的首要内容,把经济、管理、法律、翻译等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要求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研究生在培养阶段要向导师提交品德修养的总结报告,并进入考核指标体系。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实践育人

一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树立身边道德模范。大学生是品德教育的主体,品德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主体对道德要素的认同、理解和实施。发挥大学生在品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校党委明确提出学生品德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推动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结合互动,搭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引领平台、国际培养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志愿服务平台等十大平台,对关乎学生道德培养的课程、活动提出明确的内容设计、学分标准和申办流程,引导学生针对活动课程要求进行自主开发、自主申报、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价,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主体优势。

二要推进实践育人,实现品德教育与实践良性互动。学校党委利用党的十八召开及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国家政治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学生的品德教育,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方案,鼓励学生亲身参与重大社会活动,自辩自论、自导自演,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和学生道德养成“两张皮”的被动困境。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勇担重任、砥砺成长的道德教育重要渠道,自2008年开始,校党委通过推动社会实践活动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必修学分、规定学时长度,促进大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环节融入学习过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已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年学生的全员覆盖,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道德意识不断增强。近三年,先后有26000余人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要开展志愿服务,构建践行品德教育长效机制。志愿服务活动是有效传承志愿精神、培育道德品质常态化的重要途径。校党委要求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列入课程计划并计算学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京交会”、“广交会”、国际水资源大会等国内外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支持助老、助残、助困等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支农、支教等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明确社会服务需求、实现社会责任等道德品质内化,目前在校学生志愿服务规模已达每年12000人次。

围绕大学生道德培养,学校已经初步形成全员参与的立体式学生道德培育践行体系。最近,针对学校毕业生的多项跟踪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普遍持有高满意度,尤其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给予高度评价。学校将继续坚持把学生道德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链条,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切实发挥“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年01月07日,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王玲)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