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教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带领科研团队执着创新,屡次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国产化;有这样一位老师,为按时给本科生上课,一天内从重庆飞到武汉,又从武汉飞去成都;有这样一位董事长,教书育人之余,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7载,及时转移转化自身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有这样一位政协委员,履职中始终关注荆州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以善行回馈社会,不断传输正能量。他就是荆州市嘉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油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许明标教授。
执着于技术创新的教授
“攻克页岩气优快钻井等技术,研发、推广科技成果8项,产生经济效益20多亿元。”在2019年湖北省教育大会上,省委书记蒋超良对长江大学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如此点赞。作为该中心钻完井团队的首席科学家,许明标教授是这一成绩的主要贡献者。数十年如一日,他和他的团队在国内页岩气开发领域披荆斩棘,执着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收获了累累硕果。
2011年,在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中国石化发现了国内首个大型页岩气田。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随后引进美国哈里伯顿公司的油基钻井液技术,在该区域钻探页岩气水平井,但此技术一经试用便“水土不服“,井下复杂、通井及下套管困难、费用居高不下等问题接踵而至。通过在全国遍寻“良方”,该公司将技术攻关的重任交给了许明标教授的科研团队。
“加快我国页岩气的开采步伐,必须努力寻求科技创新,实现油基钻井液及固井等关键技术国产化。”瞄准这一“痛点”,许明标教授带领团队成员驻守钻井现场,起早贪黑地频繁试验。尽管条件艰苦,耗时费力,但他们激情满怀,任劳任怨。“日子虽单调枯燥,但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为置身国家页岩气开发主战场而自豪,也因为责任感而不敢有丝毫懈怠。”许明标回忆道。
经过长达九个月紧张的科技攻关,2012年7月3日,建页2HF井顺利穿过2886米的完钻井深,在2888米完钻,这是中石化首次采用国内研制的油基钻井液技术进行作业并获得成功,消耗费用仅为国外的60%。以油基钻井液清洗技术革新为突破口,6天后,许明标团队针对该井设计的固井作业试验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陆地钻井人的传统认识,破解了国内石油界几十年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迄今,团队研发的油基钻井液及固井技术已成功应用于253口井,为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降低成本6.6亿元。“与许教授的团队合作,实现了双赢。”该公司领导道出了肺腑之言。
2014年,中石油威远长宁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设立,需要采用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技术。为研制高性能的油基钻井液,许明标带领团队成员奔赴长宁黄金坝作业现场,结合现场需求和实地研究,成功解决了油基钻井液高密度下的粘度问题。
2015年,南海东部一口7148米的超大位移井同步顺利完钻,意味着团队研究的油基钻井液在大位移井中再次获得突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期以来,钻井漏失一直是制约页岩气开采的沉疴顽疾。为消除钻井人的这一心病,许明标下定决心,跳出传统思维的桎梏,弃旧开新,对钻井堵漏技术进行革命性变革。 说干就干!团队立马成立攻关小组,围绕如何有效提升堵漏材料的悬浮稳定性,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工作。历经多次失败,2015年初,在许明标新理念下的堵漏技术基本成型,通过现场试验,终于有效控制了井下漏失问题。
得益于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目前,在油基钻井液技术方面,许明标团队依据不同的底层条件和钻井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国产化材料,为国内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油基泥浆技术从一代发展到三代,它引领国内市场,成功应用于800余口油井,为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降低成本近10亿元。在石油工程和油田应用化学领域,许明标先后负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个,横纵向科研项目100多个,申请专利7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21项;系列研究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2018年度“科学中国人”称号,同时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打“飞的”上课的老师
“教书育人是大事,精力和时间投入上不能有半点含糊。”虽然科研占据了许明标大量时间,但他从不曾因此而忽略日常的教学工作。“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必须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这既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我做人的信条。”一次,在油田现场参加完一个重要项目的论证会后,为了不耽误给本科生上课,许明标从重庆乘坐早班机赶回学校,课后又立即乘坐当天的班机奔赴成都开会。2012年石油工程学院搬至武汉后,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家住荆州的很多老师一样,许明标每周都在武汉和荆州间来回奔波。“虽风尘仆仆,却满心踏实。”他如是说。
除了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许明标教授同时还是8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教学中,他将相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个人独到的科研方法和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引进课堂和实验室,通过安排学生现场观摩实践,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资源,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12年,鉴于国家对海洋油气工程与开发人才的迫切需要,许明标着手创办了海洋油气工程系。对于院系发展,他不敢有须臾放松,在学科建设、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学生创新实践等方面均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他认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所以每年暑假,他都会想方设法找关系,组织学生去钻井平台、施工现场和生产单位实习;不论自身科研任务多重,他都会抽空到现场给学生讲解介绍相关内容。
2017年9月16日,在长江大学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许明标勉励学生们把学习当作乐趣,“只要有勤奋进取的精神、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踏实肯干的行动,就一定能到达自己渴望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希望他们志存高远,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炙热相融,争做新时代奋进好青年。
因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许明标指导的学生论文多次获评湖北省优秀论文;带领学生参加“导师组制”活动,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参与的“石油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石油工程专业改革研究与实践”分获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组织建设的 “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工程实验室”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实验室;由于工作业绩突出 ,2019年9月,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注重技术转移转化的董事长
专注科学研究的同时,许明标十分注重自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一直推崇将产学研有机结合,为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效益。为此,他联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王昌军,在荆州开发区征地90亩,建立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荆州市嘉华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十余年来,该公司始终紧盯国家目标与市场需求,执着一念,心无旁骛,与国内众多大企业建立多渠道、多样化合作,促进企业技术不断升级,以成果转移转化方式在企业形成强劲的生产力,拥有储层钻开液及配套完井液、高温油基钻井液、固井水泥浆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近百种,广泛应用到中石油克拉玛依油田、中海油田四大基地、海外市场等,推动企业产值由最初的几百万元跃至2014年的1.65亿元;2014年以来,虽然世界原油价格经历大跌,但企业仍然连续几年实现年产值1.4亿元,税收由最初的几十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100万元。2018年,企业产值突破2.1亿,累计上缴税收5000多万元,并获2018年湖北省中小企业创新奖,获批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
因为这些厚重的数据,许明标被评选为“荆州市科技成果推广带头人”,多次被学校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他的科研团队被誉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典范。2018年5月,《楚天都市报》对其创业创新事迹进行了重点报道。
作为年产值过亿、年税收超千万元的规模企业,嘉华公司现已发展为长江大学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目前就任嘉华公司固井事业部经理的王晓亮是许明标的学生。2004年,还在读大二的王晓亮向班主任许明标提出申请,能否利用业余时间去他创办的公司勤工俭学。本科毕业后,王晓亮进了他的公司,工作两年后考取了他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留在了公司,现在正在备考他的博士。“一路走来,深切感受到许老师对我成长的关爱。”王晓亮说。
像王晓亮一样,目前,嘉华公司70%的技术人员来自长江大学。公司还与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共建了新兴战略产业培养班,为该院本科学生生产实习免费提供场所、实验和生产设备,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场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公司获得了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的“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称号。
尽心履职的政协委员
作为荆州市政协委员,工作之余,许明标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计民生,他事事关切。为回馈社会,他参与了许多公益活动,多次出资解决社会问题,如关心照顾邻居家的孤寡老人并捐赠3万元、赞助第十一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暨翻译国际论坛5万元、一对一帮扶贫困村脱贫奔小康捐赠20余万元、捐赠53万元支持学校绿化建设、捐赠10余万元专项资助文理学院“十佳大学生”,先后捐赠400万元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赞助一名四川籍迁入荆州区太湖农村的失学贫困学生1万元并承诺一直帮扶到该生大学毕业….
作为民进会员,十余年来,许明标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在2008年、2013年、2016年、2017年先后多次被评为民进优秀会员,并两次在大会上做了题为《推进民主党派履职创新》,《科学方法管理城市交通》的发言。在2017年政协荆州市五届一次全会上,许明标委员代表民进荆州市委会作了《不忘初心,发挥优势,推进民主党派履职创新》的大会发言,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许。
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教书育人为要旨,在科研的征途上,在成果的转移转化中,许明标一路奋进,走出了人生的风景,走出了人生的高度。
面对未来,他心中有一个愿景,那就是坚持教书育人,坚持科技报国,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成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忠实践行者,为学校、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石油工程学院供稿)
(编辑 汤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