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人 >> 正文
长大人

任大龙:跨界三跃绘就多维人生

发布时间:2025-10-22 作者: 浏览次数:

     

在东校区宝石花橘园一隅,远离喧嚣处,能邂逅这样的风景。

一位中年男士,着洁白衬衫,戴金框眼镜,目光沉稳,黑色西装搭在椅背上,公文包放在身旁。虽然四周空位多,他仍不愿随身物品占用。

在用完餐时,他将残羹收入盘中,起身整理西装,归位餐椅,悄然离去。

谁曾想,这位看似普通的中年人,竟是在医疗和军工领域屡创奇迹的“跨界高手”——校友任大龙

跨界之路:从石油工程到医疗健康的惊人一跃

任大龙跨界始于2006年,那时的他已经在石油行业建立了稳固的事业基础。1993年,从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钻井工程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中原油田驻京办事处工作。五年的技术实践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事业上风生水起。

但随之而来,也遇到职业发展瓶颈。“在国企上班,虽然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个人的发展好像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任大龙回忆道,“彼时,我感到迷茫,就想外出去学习。”

1998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任大龙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在斯坦福的求学生涯,不仅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更培养了他跨学科思考的能力。2000年学成归国后,他随即创办了北京华美杰润石油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并成功引进多个大型石油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石油蓝海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

就在石油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次偶然的对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006年,一位肿瘤研究专家向他讲述了医疗创新面临的困境:宫颈癌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5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近1/3。由于筛查不足和诊断方法落后,许多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尽管这位专家手握发明专利,却因医疗行业的高门槛和高风险而难以找到投资人。

那一夜,任大龙辗转难眠。石油与医疗,两个领域中间横亘着技术、人才、市场多重壁垒。但当想到该项技术可能挽救无数女性的生命时,任大龙毅然决定:“不为名利,只为驱散宫颈癌阴霾,让更多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

这个决定让其身边所有人都深感震惊。石油行业的同行不解的是,他为何要冒险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医疗行业的专家怀疑的是,一个“外来者”能否真正理解该行业的特殊性。任大龙则用行动回应了所有质疑,他迅速组建团队,投入资金,成立了武汉呵尔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创业之路充满挑战。医疗设备研发周期长、监管要求严、市场准入门槛高,这些都是他在石油行业从未遇到过的难题。任大龙则亲自带队,白天拜访专家、医院,晚上研究医学文献和技术标准。他常说:“创业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历程。企业家没有休息的概念,只有奔跑的节奏。”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11月30日,仅用数月时间,呵尔医疗研发的“SPICM-DNA型全自动细胞肿瘤筛查分析系统”就获得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这套系统能够全自动完成阅片诊断,并进行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引领病理诊断脱落法细胞学检查迈入全新领域。

产品获批只是第一步。为了让医院接受这一创新技术,任大龙亲自带领团队穿梭于全国各地,参加了不下50场展会。每一场展会,他都亲自站台,向专家、学者和医疗机构代表详细讲解产品的技术原理和临床价值。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就连复杂的算法原理也被他讲述得生动易懂。

一位参加过相关展会的医生回忆道:“任总不像是个外来者,他对医疗的理解深度令人惊讶,不仅能讲清技术细节,更能从临床需求的角度说明产品的价值所在。”这种专业性和亲和力的结合,最终打动越来越多的医院去尝试使用该系统。

进军精准医疗:构建大健康产业生态

随着呵尔医疗在宫颈癌筛查领域站稳脚跟,任大龙已不满足于单一领域的成功。2014年,主营精细化工的新开源集团收购武汉呵尔医疗及其他两家生物公司,标志着任大龙正式进军精准医疗行业。

作为新开源集团的股东,任大龙开始从更宏观的视角思考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他敏锐地意识到,癌症仍然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而传统的治疗手段存在诸多局限性。2021年,他精准布局,通过华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了专注于免疫细胞治疗癌症技术研发的广州威溶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纽安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然而,2022年,华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陷入严重资金困境,濒临破产。那时,很多人建议任大龙及时止损,退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但他却做出相反决定——不仅个人慷慨出资500万,助力华道生物渡过资金难关,更以领航者的担当,带领新开源对华道生物进行战略投资。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亲赴一线,兼任华道生物董事,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经验与卓越的管理智慧,深度参与华道的运营与发展。那段时间,他经常凌晨还在与研发团队开会,讨论技术方案,也经常周末飞往全国各地,与监管机构沟通,寻求政策支持。

“情怀教会我们微笑面对困难,我们永远在前进的路上。”这是任大龙经常对团队说的一句话。面对研发中的技术瓶颈、临床试验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他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鼓励团队勇往直前。

在任大龙的支持下,华道生物的科研团队成功攻克了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前沿技术,将国际上售价高达120万一针的同类细胞药物价格拉低至20万一针。这也意味着,更多普通家庭的患者能够承受这种尖端治疗费用。

走进华道生物研发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忙碌地穿梭其间,目光专注。实验台上,摆放着各式精密仪器与实验样本。

目前,华道生物正积极推进其首款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预计在2025年提交新药申请(NDA)。公司也设定了降低药物成本的目标,力求将原本高达百万元的药物价格降至20万元左右,以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任大龙满怀信心地表示:“梦能达到的地方,总有一天,步伐也能达到。”在他心里,华道生物要通过拼搏,“做让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细胞药物”。

勇担科技强国重任:为守护国之重器锻造核心材料

2022年,当多数同龄人开始谋划退休生活时,任大龙又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抉择——卸任新开源董事会成员,仅保留实际控制人角色,转身以满腔热血加入到建设科技强国的队伍中。

在新开源集团的告别会议上,他声音沉稳有力,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回顾往昔,公司如同我精心培育的幼苗,倾注了我所有心血,看着它从摇摇晃晃到茁壮成长,到如今根基深厚,稳步前行。我是时候放手,让年轻一代有更多展现自我的空间。”

告别董事会的任大龙,其心中涌动的热血和对事业的执着,驱使他以更加豪迈的姿态,向国家材料产业阵地发起冲锋。任大龙深知,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需求的百余种关键材料中,部分产品受到了国外严密控制。当前,全球科技竞争趋向白热化,突破受制于人的关键战略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大龙的目光锁定钛合金材料这一领域。钛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以其高强度、优良的耐腐蚀性和耐热性,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精密机械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然而,高端钛合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长期受制于人,成为制约我国高端新材料核心技术发展的瓶颈。

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成为任大龙实现报国理想的重要舞台。自2016年8月成立以来,该公司便肩负着填补国内高端钛合金材料技术空白、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的使命。任大龙深入研发一线,与技术人员并肩作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在众多核心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某项技术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标志性成果。回顾研发历程,传统组焊电极引发的质量问题严重阻碍了钛合金铸锭质量的提升,但任大龙没有退缩,带领团队扎根实验室,日夜奋战,与数据为伍,与样本共眠。

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终于迎来曙光,公司成功研发出了国内首创的钛合金材料技术,并获得专利认证。该技术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使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钛合金材料质量的技术难题,更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

与此同时,公司还获得了一种制备方法的专利,为钛合金领域的技术研发及我国航空材料的自主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凭借这一技术优势脱颖而出,赢得高端制造业企业的青睐。

管理哲学:以人为本,铸就卓越团队

纵观任大龙的创业历程,无论是医疗还是军工领域,他都坚持一套独特而高效的管理哲学。他常以“头狼”自勉,强调,“打造一支具有狼性的团队。”在他看来,团队成员首先要具备让企业信赖的能力,其次要有执行力。

任大龙的管理风格以以身作则著称。他坚持每天上班比员工早10分钟,下班比员工晚半个小时,甚至好几个小时。这种率先垂范的精神感染了整个团队,公司内团结协作、积极奋进之风盛行,员工归属感与责任感强烈。

他并不主张一味地苛求员工,相反,他强调“老板要为员工搭建一个持续成长的平台”。在呵尔医疗发展初期,他就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许多当年的基层员工如今已成为公司的中层骨干,甚至有些已经走出去,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2008年,春节前夕的一幕完美体现了任大龙的管理理念和人文关怀。当时,一场罕见的暴雪突如其来,所有漂泊在外的人忧心忡忡,而呵尔医疗的员工则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公司客户单位非常繁忙,且机器上的任何故障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客户要求呵尔医疗员工必须跟医护人员一起战斗到年底最后一天。

面对一边是倾注心血培养的客户,一边是并肩奋斗、翘首以盼等待回家团圆的员工,任大龙毫不犹豫,直接拨通一线员工电话,语气坚定,“你们安心工作,回家的机票公司负责,绝不让任何一位员工在外地过年。”

然而,由于雪灾,火车票一票难求,飞机票也异常紧张,尤其是上海至武汉的机票,无论是经济舱,还是头等舱,都全部售罄。不顾家人的反对,谢绝好友的劝阻,任大龙当即决定带上司机,开车去上海。

一路上,两人轮流驾驶。驶入安徽境内时,狂风裹挟着暴雪向他们的车辆砸来,应急车道上则积雪堆叠。历经十六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腊月二十九日凌晨两点,他们终于抵达上海。短暂休息后,他又立刻驱车赶往武汉,最终在晚上8时,顺利将员工平安送抵家门。

当员工与家人团聚时,任大龙又紧急赶往机场,试图赶上回北京的航班,与家人团聚。这件事也成为了公司传承至今的文化象征,每个新员工入职时也都会听到这个故事,理解什么叫作“家的温暖”。

在与任大龙面对面的交流中,人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就如同强劲的脉搏,在他生命的每个瞬间跳动,驱使他在人生关键时刻果敢抉择、挺身而出。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任大龙迅速响应,组织呵尔医疗全力参与抗疫。在公司内部会议上,他的话语铿锵有力:“一线医护人员在为我们拼命,咱们必须做点什么!”很快,公司向中南医院一线医务工作者捐款50万元的想法落地。这笔资金不仅为一线医护人员送去急需物资,也如温暖铠甲般抚慰着他们疲惫的身心。

谈及此事,任大龙始终认为,“企业能有今天,全靠社会这片沃土滋养。我们就像茁壮成长的大树,根系深植于社会之中,汲取着养分。回馈社会,不是一句空话,是我从心底认定的使命,在企业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不能忘本。”

情怀践行者:母校所需,我必全力以赴

2015年11月1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任大龙怀揣着对母校的深情和对教育的敬仰,向母校捐赠100万元,设立长江大学“任大龙奖教金”。在捐赠仪式上,他动情地说:“教师这一职业至高无上,他们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巧匠。中国前行的步伐,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基石,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老师。”

自此,“任大龙奖教金”成为连接他与母校的情感纽带。令人感动的是,他坚持“简朴往来”原则,总是拒绝学校接送,恰遇用餐时间,也仅在校园食堂简单解决。这份低调与谦逊,赢得了师生们的由衷敬佩。

2018年,正值学校冲击湖北省“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而任大龙的企业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但在与夫人商议后,他再次慷慨解囊,捐赠一百万元。“母校所需,我必全力以赴!”2023年,恰逢长江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任大龙再次捐资100万,用于校史馆建设。他说:“热爱母校是我们每一个校友的责任和义务,重要时刻一个都不能少。”

除了资金支持,任大龙更倾注心血参与学校建设。2015年末,他荣任长江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他形象地比喻道,“情感犹如深扎土壤的根,责任则是挺拔向上的树干,遍布各地的校友会,正是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枝叶。我们理事会,就是那精心培育的园丁。”

2016年,学校举办第八届校友节,任大龙作为首场“校友讲坛”主讲人与师生分享人生经验。这场字字珠玑,句句入心的演讲赢得了现场一次又一次雷鸣般的掌声。

2021年盛夏,任大龙又站在了长江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面对着9000多张青春洋溢的脸庞,他慷慨赠予四枚“人生宝钥”:诚信立身,勇于担当,身心健康,心怀感恩。这场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场学子,许多学生表示,任学长的分享为他们的人生选择指明了方向。

同年10月,任大龙再次受邀参加校友讲坛,以《创业一直在路上》为题抛出三大灵魂拷问:在一个团队里,成员具备哪些素质更受欢迎?喜欢说哪三句话的团队领导最不受企业欢迎?如何设计自己的梦想?现场思维碰撞,互动频繁。任大龙以他的智慧与经验为师生们点亮了一盏盏前行的明灯。

2024年3月,在青马班实践导师聘任仪式上,任大龙鼓励长大学子要立志做勇担责任、内心强大、情怀依旧的人,在校勤奋学习,走出校园则要胸怀家国天下,以情怀成就大业,为祖国的建设和民族的复兴贡献长大人的才智和力量。

2025年,任大龙担任长江大学校友石油企业科创联盟理事长。他说:“我们同心协力、同频共振,利用和发挥好‘长大智慧’,共同把长大校友石油产业科创联盟打造为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的过硬平台。”

令人欣喜的是,联盟成立4个月以来,已促成两项学校科研成果在石油企业的落地应用,科研项目经费突破了1000万元。走访校友企业、参观生产车间,发挥人脉与资源优势,这些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任大龙的忙碌和辛苦付出。

从石油工程到医疗健康,从民生关怀到国之重器,任大龙用一次次果敢的“跨越”,诠释了企业家的创新与担当;用一件件温暖的小事,展现了领导者的仁爱与责任;用一笔笔无私的捐赠,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情与回馈。

任大龙的故事,始于宝石花橘园的角落,却超越了校园的边界,延伸到家国天下的广阔天地。正如他常说的那样:“梦能达到的地方,总有一天,步伐也能达到。”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任大龙仍然在路上,继续书写着他的跨界人生。(社会合作处供稿)

(审核 吴浙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