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第七届温暖长大年度人物候选人】农学院暑期实践服务队:让郑家埫人永远忘不了

发布时间:2020-04-14 作者: 浏览次数:

     

郑家埫,湖北兴山县的一个小村庄,因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致使当地劳动力流失、土地撂荒,百姓收入极低、生活艰难。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长江大学校党委组建工作队,驻扎该村精准扶贫;农学院顺势而为,组建暑期实践服务队,利用“三下乡”,服务“郑家埫”。

2016年,农学院暑期实践服务队首次踏上这片土地,与村民同吃同住,通过深入交流,为所有贫困户建立起数据档案;2017年,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实践队员们建立了系统的贫困户满意度及扶贫工作成效数据分析模型;2018年,通过细致考察村落产业发展状况,他们为扶贫工作队精准施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参考;2019年,在郑家埫村整体脱贫的大好形势下,他们继续深入调研该村产业结构,助力当地可持续发展。4年来,实践队员们不畏酷暑、翻山越岭,家家到、户户落,发挥专业优势做好调研的同时,也在用心守护、用情陪伴中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一段段永生难忘的回忆。

孤寡老人忘不了真情

四年来,在每次为期十日的旅程中,从来不缺少心与心的触碰与交流。

实践队员张娜回忆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忘不了三组37号的李阿姨紧紧攥着我的手,满含泪水、哽咽地说着她的经历。李阿姨的儿子早些年永远地离开了她,她沉浸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久久走不出来。述说往事时,她的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流,我用纸巾不断地给她擦拭,擦着、擦着,不知不觉地,我也哭了!”不幸的遭遇,让队员们初次见到阿姨,就对她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之后走访的每一天,无论顺路与否,他们都会去她家里坐坐,陪她拉拉家常聊聊天,说说家乡或校园里的趣事,听她讲讲郑家埫近些年的变化。渐渐地,她的眼里闪现出幸福的光芒。

实践队员王玲和张雨婷永远忘不了独居老人黄奶奶的一碗炒饭。在即将结束四组走访的时候,张雨婷突然发现一红卡户漏访了,经询问得知,该户的黄奶奶一个人住在半山腰,去她家的路不好走。“来到这里,我们就应该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到走访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王玲果决地说。于是,不顾山高径窄、道路湿滑,她们俩艰难地走了39分钟,终于来到了黄奶奶的土坯房前。交流中,了解到老人眼睛不好、体弱多病,儿子常年打工在外,留下她一人独居在家,她们不禁心生怜悯。一番嘘寒问暖后,不觉已近中午;看到老人抱着一堆柴火颤巍巍地走向厨房,正欲离开的她俩留了下来,主动帮她抱柴生火。“娃们,陪我吃口饭吧,好久没人陪我一起吃饭了。”面对老人的哭求,两人的内心被深深触痛,实在不忍拒绝。之后,老人高兴地从里屋拿出两个鸡蛋,正张罗着为她们炒饭时,张雨婷接过她手中的锅铲,轻声地说:“奶奶,您休息下,今天就让我来炒饭给您吃,好吗?”在她麻利的翻炒下,香喷喷的鸡蛋饭很快就出锅了。吃饭间,她不经意地问道:“奶奶,平时在家您都吃些什么呀?”老人笑着说:“一个人嘛,随便做点吃的,填饱肚子就行;肉和蛋不好买,家里有人来时才会吃点。”听着老人的话,看着碗里的鸡蛋,眼泪不觉溢满了两人的眼眶。

留守儿童忘不了陪伴

有人说:“能让岁月停留的,只有童真。”因为经济原因,郑家埫的留守儿童从未见过山外的世界。实践队员们的出现,让他们特别好奇;每当盛夏来临,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问大人:“长江大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什么时候来呀?”

实践队员李凤仪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她与留守儿童小景瑜的相遇和相识。两人初识于一次纸艺活动,小景瑜因打闹而摔倒,李凤仪扶起她,为她处理了伤口。小景瑜的爸妈常年在武汉打工,与奶奶一同生活的她,时常坐在家门口,看着偶然路过的车辆,总是满心期待地问奶奶:“是不是爸爸妈妈快要回来了?”可奶奶一次又一次的摇头,总让她失望不已。一天,她匆匆忙忙地找到李凤仪,急切地说:“姐姐,我能不能借你的手机给我妈妈打一个电话,我真的很想她,希望她回来看看我!”电话拨通了,李凤仪完整目睹了小景瑜从期待到失落的心态变化。挂断电话后,看着伤心哭泣的小景瑜,她没有说什么,只是紧紧地抱着孩子,许久,许久……

2019年,实践队员们一进大山就开始寻找前三届队员一直挂念的那个有着美丽名字的白血病女孩——蔓蔓。蔓蔓于2014年被查出罹患白血病,那时的她年仅1岁。为了给她带去更多的爱与温暖,四年来,每次完成调研任务后,实践队员们都会抽时间陪她玩耍、画画,带队老师尹小华也不时带礼物去看望她。尹老师说:“蔓蔓这孩子十分不幸,我们隔得远,能为她做的事真的很少;无法减轻疾病带给她的痛苦,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每年暑假的陪伴中,尽量让她感受多一点的温存与美好。”每年,实践队员们都会让蔓蔓与上几届的队员们视频聊天,每每听到她笑着说“哥哥姐姐,我想你们了”,大家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除了小景瑜和蔓蔓,实践队员们在“三下乡”期间还遇见过许许多多的孩子,他们可爱天真、乖巧懂事。“惟愿我们的陪伴,能够让孩子们岁月无忧,欢乐常伴!”队员们满含深情地说。

实践队员忘不了回忆

这世间,让人真正刻骨铭心的,也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只是不经意间的一个微笑,一句加油、一声鼓励。四年里,因人生地不熟,实践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也曾遭遇过很多困难,但他们从不畏惧,亦无担忧,因为淳朴善良的郑家埫人总会出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地方。

“我们迷路时,总有村民及时给我们指路;走访各家各户,总能喝到热腾腾的绿茶;探访结束后,总会收到村民诚挚的感谢;走访晚归时,总有村民热情地留我们在家吃饭。每每想到这些,我们就倍感温暖!”实践队员刘杨忆道。

二组16号的简奶奶,是郑家埫村众多空巢老人中的一位,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了,剩下她一人与老屋相伴。每次实践队员们一来,她总会露出舒心的笑容,不停地与他们话家常、道心事。临走时,出现了暖心的一幕:队员周海锋从包里拿出几个蛋黄派,悄悄地放在奶奶的餐桌上,正巧被拿着花生出来的奶奶看见;一番推辞后,队员接受了奶奶的花生,奶奶也接受了队员的蛋黄派。

2019年,在圆满完成调研任务后,实践队员们与村落暂别。临行时,村民依依不舍地握紧他们的手,含泪说道:“期待你们明年再来,到我们家喝喝新茶,尝尝你们最爱吃的土豆!”白血病女孩蔓蔓,也主动要求队员们轮流再抱抱她,场面十分感人。

伴着车轮的滚动,郑家埫的景色渐行渐远;透过车子的后视镜,队员们看见村民们久久地伫立路边,目送着他们离开;蔓蔓躺在妈妈的怀里,一直挥着小手,那一幕,温暖了岁月,美化了时光。

四年来,在尹小华老师的带领下,农学院暑期实践服务队共计走访贫困户400余次,获取调研数据2000余个,整理5000字以上的调研报告4份,完成相关新闻投稿500余篇(中国青年网125篇、人民网强国论坛63篇、今日头条文章210余篇、微头条75篇、微博125篇、三峡日报2篇、中国高校之窗1篇、长江大学校园网4篇),荣获团中央表彰5次、团省委表彰2次、中国作物协会表彰2次,另有13位学生获评团省委“三下乡”先进个人。

“虽然‘三下乡’很累,但是这样的付出特别有意义,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学农的价值和前景,这是一辈子也忘怀不了的珍贵经历。循着我们的脚步,希望下一届的队员们继续前行,用翻山越岭的实际行动,持续温暖郑家埫的村民们!”实践队员们感叹道。(通讯员 谭亮魁 廖仁涛)

(编辑  汤慧珍)

推荐新闻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