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燚,农学院教授、博士,湖北省“三区”人才科技人员。2012年获评学生最喜爱的老师,2015年获得标兵班主任称号,2016年荣获“十二五”长江大学科研百人称号,指导的学生连续5年获得全国或省级挑战杯奖项。长期扎根农村,针对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主持的“基于育苗基质的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技术”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生物防治的魔芋软腐病防治技术与应用”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的“鄂西南花魔芋品种选育与繁殖”成果获宜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主持的项目“利用共生菌辅助的白芨育苗技术”获得风险基金千万级的投资,“污泥与秸秆的基质化转化”项目正在钟祥市进行试验。
精心分析白芨市场行情
白芨是湿地生兰科中药材中最具经济价值的类群之一,其广泛分布于我国北纬30-33°之间的区域,由于白芨地下块茎富含白芨胶,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美白等功效。目前白芨是云南白药、葵花胃康宁、快胃片、白芨糖浆、马应龙痔疮膏等药剂的主要成分;同时,白芨胶还有美白祛痘护肤之功效,在化妆品中应用广泛;除此之外,白芨胶还在古画的修复、高级烟蒂胶的粘合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
由于白芨的价值高,其地下块茎鲜品的价值达到170元/公斤,导致野生白芨资源遭到了掠夺式人工采挖,资源量急剧减少,现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 保护种类。
在此背景下,一些药材种植户试着规模化种植白芨,但由于种苗培育困难、栽培种植技术不过关等障碍导致白芨的家种规模远未达到市场预期。
潜心钻研白芨育苗技术
白芨种子没有胚乳,散落的种子需要在共生菌、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才能萌芽成苗,其自然萌发率不足万分之一。
为了攻克白芨种苗培育难关,周燚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用了8年时间潜心钻研,终于攻克白芨的育苗技术,现在白芨苗的育苗成本可控制在0.05元/株,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由此基本掌握了白芨种苗市场的话语权。同时,在驯化野生白芨苗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适合白芨生长的种植技术体系,使每亩单产由1500公斤提升到2500公斤,按170元/公斤计算,每亩纯收益将超过20万元,这将成为中国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的作物。
2015年,该团队成员余磊磊将团队的初步研究成果在“荆州农商行杯”比赛中进行了展示,顺利从28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创意组第一名。在此基础上,这一核心技术经过荆州电视台穿针引线,获得北京天瑞华商基金公司与荆州楚和天瑞基金公司的联合投资,首期注入风投资金近千万。这一活动点燃了一群农科类大学生的科研热情,先后有刘茜、陈青青、罗欢等研究生加入到这一团队,还有鄢茹、蔡霓、江建伟、聂倩文、孟振国、王杰等一群优秀的本科生也陆续加入,进一步壮大了团队的力量,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正是由于团队的努力上进,奋力拼搏,相继拿到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湖北省挑战杯二等奖,意气风发的白芨团队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
全力助推白芨产业发展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科研之路没有一帆风顺,团队培育的组培苗下地驯化曾经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失败,导致瓶苗下地大约90%以上死亡,每次损失大约30万元。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放弃,冷静坐下来一起分析,充分利用所学,共同商量解决方案,在2016年初,终于使组培苗驯化成活率超过90%。
周燚教授将团队成员合理分工,成功解析了白芨萌芽所需的共生菌、温湿度所需要的介质等条件,还派遣了学生江健伟到白芨原产地蹲点2个月,成功捕捉到白芨野外萌芽的过程,在仿野生成苗的基础上,该团队率先掌握了一套白芨种子直播成苗技术,并在钟祥的九里乡成功培育10亩地白芨苗,使白芨的育苗成本直降了10倍,该技术的推广将极大推动白芨产业的发展。
白芨“折磨”着周燚教授的科研团队,其团队在“折磨”中成长,在“折磨”中收获。周燚教授还希望将这一技术推广到兰科其它名贵中药材——盘龙参、手掌参的育苗体系中,同时还可以改变蝴蝶兰的育苗模式。
通过白芨的研发与市场对接,让农学院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学农大有前途,迷上了早日进入专家教授的课题组,将造就一批下得去、用得上、肯干活、敢创新的兴农青年。(通讯员谭亮魁)
(编辑 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