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群 学生记者 王旭东
2008年6月,奥运圣火在荆州传递。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作为光荣的火炬手,何幼斌高擎火炬跑过长江大学北大门。
火炬光焰摇曳,灿烂无比。在师生争相与他合影时,他一次次高擎起火炬,高擎起激动和幸福。
这一幕,永远定格在了人们心里。
这一幕,让人们心里涌起的是感动、是敬佩,是对一个生命的礼赞。
让生命闪耀光彩
11年前4月下旬的一天,对何幼斌的妻子来说,是一个极其忧心的日子。那一天,何幼斌因病在荆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检查中,医生发现他的胃大面积溃疡,进一步检查时,发现他的胃病已是相当严重了。
“大面积溃疡,需要尽快手术。”医生告诉何幼斌。不久,何幼斌被送进了手术室,那次手术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他的胃被切除了85%。
从手术室回到病房,在每天接受输液时,何幼斌都很镇定地想:“我一定要和病魔抗争,争取尽快返回讲台。”
随着有效的治疗和妻子无微不至的照料,何幼斌的精神一天天好起来。每次同事们来看望他,都会给他带来幽默的故事、逗人的笑话……但每次在愉快的欢笑之后,何幼斌总会转移话题,和同事们聊一些教学、科研上的事情。每每这时,同事们都劝慰他,“你就安心养病吧,身体养好了,有你做不完的事。”
安心躺在床上,心无所思,对很多人来说是惬意的,但对何幼斌而言,却显得十分难熬。眼盯着吊瓶,他心里只是萌动一个愿望:身体快快恢复健康,快快重返朝思暮想的课堂。
终于熬到了出院的那一天。出院时,医生反复交代,以后工作尽量少做一些,多多休息,毕竟自己的身体是最重要的。
然而,就在出院的当天,他便要妻子通知2名正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来家里询问情况。妻子竭力反对,“什么事不能往后拖拖?”“我知道,别的事可以拖,可是学生的事,我确实拖不起啊。”他反而给妻子做起了工作。拗不过他,妻子只得把2名学生喊到了家里。
“何教授就是这样,要让他完全闲下来轻松养病,那近乎天方夜谭。”地球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罗顺社说。
和妻子一次聊天,何幼斌说出了心里话:“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的好政策,给了我上大学的机会,是石油地质工业的大发展,给了我施展抱负的舞台。面对这一切,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工作、就是奉献,使生命闪耀光彩。”
“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何教授实现了他的诺言,他不仅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还获得了‘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让生命闪耀出了夺目的光彩。”同事们钦佩地说。
让责任成为习惯
作为教师,何幼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他看得比什么都重。
“从走上讲台,我就肩起了一份责任。既然肩起了这份责任,我就要把责任当做习惯。”他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在做。
今年考取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的李华是何幼斌老师的学生,他深有感触地说:“何老师对学生极其负责,在他面前,打不得一点马虎眼。”本科期间,对李华的一篇学术论文,何老师帮助他修改了12遍,每一遍都打印出来,当面指出问题,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至今,那12份打印稿,他都还保留着,“这是何老师对学生负责的见证,我会永远珍藏。”李华说。
2005年7月,何幼斌带领资工04级学生到北戴河实习。在一次野外实测剖面过程中,一个测量小组上午测量完数据,中午给他看,看过数据后,何老师毫不客气地对他们提出了批评,“如果你们工作时能再细心一点,数据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误差了……”
对何老师的批评,测量小组的6名同学记在心里,他们自动放弃午休时间,顶着烈日,步行4公里去野外重新进行测量。吃晚饭时,何老师再看数据,发现误差小多了。得知他们再次进行了测量,他高兴地说,“对工作就应该像这样负责任,只有责任成为习惯,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董桂玉是何老师病中辅导过的那2名学生之一,考上研究生后,在朝夕相处间,何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他,他把何老师树为心中的楷模,特别努力地学习。2006年,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成都理工大学的博士,毕业后到江苏油田进行博士后研究。他感慨:“没有何老师的负责精神,就没有我的今天。”
正是对学生无时不在的责任心,何幼斌所带的多名博士、硕士生,都为其负责精神所感染,从而醉心学业,成绩斐然。博士生李向东荣获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优秀青年论文奖”,博士生罗进雄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优秀青年论文奖”,硕士生李华在校期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篇、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4次。
对学生负责,何幼斌不仅只是严格要求,还充满了爱。2名研究生经济十分困难,得悉情况后,他二话没说,马上给予了7950元的资助。2005年,他还拿出几千元资助贫困生。
为帮助更多的学生,他主动担任了资工992班的班主任。担任班主任期间,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进班级、下寝室,与学生交心谈心,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要对班上的每一名同学负责。”这种承诺成为了现实,该班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名列全校第一,硕士生入学考试上线率为71%,其中有2名学生获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1名学生被评为学校“十佳大学生”,2003年该班还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班集体”。
让追求融入血液
“他是一个工作狂,家只是他的一个招待所。”何幼斌的妻子吴水芳说。“对事业的追求融入了他的血液,他一直在拼命地工作。”地球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罗顺社这样评价。
曾与何老师一起去四川进行野外地质工作的3名学生记得这样一件事:那是2008年3月的一天,那天天下小雨,道路湿滑,背负沉重石头样本的何幼斌跌倒在地,握在左手的钢钎掉在石头上又被弹起,刚好打到他的眼镜上。“眼镜的碎片扎破了老师的眼睛,全是血,我们吓坏了,赶紧把老师送到附近的乡镇卫生所。”“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老师仍然带领我们继续工作,直到完成工作回到成都再次进行检查时,我们才知道还有玻璃碎片残留在老师眼睛里,而且必须立即手术。”“老师是忍着怎样的剧痛在工作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3名学生至今仍心怀感动。
这种对事业拼命追求的故事在何幼斌的生活里还有许多许多。
缘于这种拼命追求,他主持的《沉积岩石学》课程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主持的“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通过省级鉴定,不仅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还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的《沉积岩与沉积相》教材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2004-2009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他参加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专业建设方面,何幼斌也是孜孜以求。”据罗顺社书记介绍,作为学校“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建设负责人之一,该专业2007年获批第二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次年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品牌专业,主持完成的“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获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缘于这种拼命追求,他的科研成果十分显著。负责和参加研究的项目有4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已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他撰写的论文“The Charactersitics and recognitiong of internal-tide and internal-wave deposits”,首次对内波、内潮汐沉积的特征标志进行了总结。他参加撰写的专著《深水牵引流沉积——等深流、内波和内潮汐沉积研究》,是国外关于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并出版了英文版。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孙枢院士、英国Southampton大学Stow博士等国际著名沉积学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并于1999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鉴于在该领域的学术成就,意大利Michele Rebesco博士和西班牙Angelo Camerlenghi博士邀请何幼斌参加他们沉积学系列进展丛书《Contourites》的第三章编写工作。在海相碳酸盐岩研究方面,其研究成果“海相碳酸盐岩储存层沉积学研究及其应用”获2009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注重团队建设也是他追求路上的一大亮点。“对青年教师的扶持,他是不遗余力。”对此,地球科学学院的老师都看在眼里。在他领衔的“湖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中,6名核心成员就有4名青年教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过程中,他吸纳了3名青年教师参加……此外,他还关心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他负责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2008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沉积岩石学教学团队”2009年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高擎火炬,走在追求的路上。这是何幼斌——一个奥运火炬手的真切写照。
“前行的路还很长,我将永远高擎生命的火炬,不停歇地走下去。”说这话时,从他眼眸里透出人们熟悉的坚定。
(责任编辑 一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