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人 >> 正文
长大人

孔维佳:大爱洒向“无声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5-02-24 作者: 浏览次数:

     

孔维佳,1955年10月生,河北武安人,我校1977级医疗专业校友,高教二级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湖北省耳鼻咽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促会眩晕医学分会主委;《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主编。先后受聘为奥地利Innsbruck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美国南加大House耳研所Visiting Scientist以及英国Swansea大学荣誉教授。

孔维佳教授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420余篇,主编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科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1~4版)、研究生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1~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英文教材。曾获奥地利耳鼻咽喉科学会Professor Dr .Alfred Kresasner奖、“中华医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和使命也在中国。”

孔维佳1955年出生于沙市,父亲是抗日南下干部。1967年,从惠工街小学(现沙市实验小学)毕业。自幼父母就教育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岁月里,他仍没有忘记对知识的渴求。

1977年,仅有初中毕业水平的孔维佳凭借平时的知识积累,一举考取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长江大学前身),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医学本科生。

大学毕业以后,孔维佳被分配到原沙市一医耳鼻咽喉科工作。看到那些经自己亲手治疗而身体康复的病人,他觉得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帮助到许多人,做医生的成就感很满足。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疑难病症的出现,孔维佳觉得自己所懂得的知识太少,能够奉献给病人的东西太少,距离成为一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好医生,还有很遥远的路程。

在沙市一医工作的经历,让孔维佳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追求目标,他决定外出充电。1986年,孔维佳考进原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学习和深造。1989年,他以优异成绩取得同济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工作期间,他又获得了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学习的宝贵机会。

在留学期间,孔维佳以他的聪颖和智慧,征服了该领域的权威,证明了自己。当时一项关于人体内耳神经递质的研究,当时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教授花了2年的心血,依然没有研究进展,研究工作不得已中止,而孔维佳在开展这项研究不到6个月的时候,就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突破。通过连续的研究,其最后揭示了人体内耳神经递质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鉴于他的突出贡献,奥地利科研部耳鼻咽喉科学学会为他颁发了最高奖“Prof. Dr. Alfred Kressner”奖。孔维佳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留学生。

1993年,孔维佳在因斯布鲁克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后,面对对方开出的异常优厚的待遇,他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再一次远涉重洋,到耳鼻喉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去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他觉得只有掌握了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心中的目标才会早日实现。

在美国的时光一晃而过。1995年,当孔维佳接过密西根大学授予的博士后证书时,Kresgy听力研究所的实验室主任、博士后导师Nuttall教授极力劝说他,留在自己的实验室工作。留还是不留呢?这可是医学界鼎鼎有名的密西根大学!

此时,适逢母校同济医科大学创建国家211工程高校。母校向所有海外学子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回国参加母校的建设。听到母校的深切召唤,孔维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到祖国的怀抱。“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和使命也在中国。”告别之际,Nuttall教授不无遗憾,紧紧拥抱着孔维佳,对他说:“我的实验室随时欢迎你回来!”

回国八年后的2003年,孔维佳受邀到美国著名的Oregan卫生科技大学讲学。讲学期间,当时任该校听力中心主任的Nuttall教授,带他到家中做客,并郑重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孔维佳1995年回国前留在实验室的一个装满生活学习用品的行李箱。这个行李箱横跨整个美国,被Nuttall教授从东部的密西根带到西部的俄勒冈。导师一直在期待着孔维佳到美国去工作。

“看到病人康复,是我感到最有成就感和最快乐的事情。”

1995年,孔维佳回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这所全国闻名的医疗机构,一头扎进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医疗卫生事业中。

许多人都还清晰地记得协和医院第一次开展经鼻内镜脑垂体瘤切除术的场景。也正是通过那次手术,大家真正感受到了孔维佳教授医术的高超和神奇。类似这种高难度的手术,他都是行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鼻内镜下经上鼻甲进路蝶窦及蝶颅相关病变手术;建立的肌骨膜-皮肤复合瓣与改良乳突根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方法;在中国大陆开展首例双耳(对侧耳)人工耳蜗植入;在湖北省内率先开展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帮助数百名耳聋儿童进入了有声世界……这些手术,既提高了传统手术的安全性,又尽可能替患者保存听力,不仅表现了精湛的技艺,更体现了孔维佳对生命深深的尊重和爱护。

记得河南邓州的一个姑娘,孩提学说话阶段,由于听不清正确发音,说出来的话总是怪怪的。但因为家族中没有耳聋遗传史,这并没有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以致她的听障越来越严重。即使老师把她调到教室的最前排,她也听不清老师的讲课内容,最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身边的人觉得和她说话费劲,慢慢地也不愿意和她交流。她因为耳聋而变得越来越孤僻、自卑,严重时甚至变得抑郁。2016年在朋友的介绍下,这个姑娘来到武汉,辗转找到孔维佳教授。在孔教授的诊断后,上了手术台,顺利地接受了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术后一个月,当她从耳朵里清晰地听到了鸟叫、蝉鸣、夏天树叶的沙沙作响……那一刻,她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好像听到了冰雪融化的声音,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愉悦,整个身心都舒畅了,世界一下子就变得美好了。”她从未想到,原来活了二十多年,错过了世间那么多美丽的声音。“听不见的滋味真的很难受,感谢孔教授把我从无声的世界里拯救出来,让我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那是阳光照进来的美丽希望啊。”

“医者父母心,仁者心怀万物。”孔维佳教授身为耳鼻喉科著名的专家,经常会有很多病人慕名前来。和耳聋患者沟通交流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孔教授常常得趴在他们的耳朵旁讲话。多数情况下,还只能靠肢体比划和传“小纸条”来沟通。他深深懂得,每一位走进诊室的患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背负着家庭的希望,因此在接诊和治疗中,他始终笑脸相迎,耐心倾听,细致询问,用温暖的话语抚平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或是轻轻拍打患者的肩膀给予安慰和鼓励,千方百计为他们寻求最优治疗方案。

由于名气大,孔教授每天都要接无数个咨询电话,无论是熟识的还是不熟识的,他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有时候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点名请孔教授做手术的病人更是多,但只要安排得过来,他都会尽力满足。实在抽不出空的,他也会亲自去病房交流沟通,安抚病人情绪,为其推荐值得信赖的手术医生,或者请病人重新选择手术时间。曾经有一位患者非得等孔维佳教授为其做手术不可,时间预约到了两个月以后。孔维佳的博士生深有感触地说:“孔教授的时间,永远都属于患者;他的心里,永远都装着病人。”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科研的推动。纵然工作再繁忙,孔维佳教授每天也会抽出时间来阅读最新研究进展。他曾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建立了眩晕疾病的个体化程序化综合治疗的概念与方法,经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年来,孔维佳教授共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制定了《梅尼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指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SCI收录期刊发表论著120余篇,2014~2023年连续十年被Elsevier列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3年荣登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斯坦福大学公布)。

作为医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固然开心,研究成果写进指南更是值得自豪。因为这意味着,你的研究可以改变治疗现状,引领这个领域的进步,指导更多医生的治疗,这是作为临床医师被专业领域认可的最高境界。不过对孔维佳教授来说,他更看重另一种认可,那就是来自患者的认可,因为那才是对一个医生至高无上的认可。他常说:“看到病人康复,是我感到最有成就感和最快乐的事情。”

事业后继有人,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这门课不容易,我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获。”为了给学生讲好《耳鼻咽喉科学》课程,孔维佳总是认真研读国内外这方面的书籍,自身融会贯通后将其中的精华和经典例子整理成教案,编写出教材。他主编有多部医学教材和参考书,在全国医学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临床医师中广泛采用,量大面广,对全国范围内的耳鼻咽喉科教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编写的第2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被评为“国家级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的《耳鼻咽喉科学同步习题与全真模拟》被参加中级职称考试的医师们奉若至宝,2008~2023的十五年时间里,每年再版。

“自己上课,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这是孔维佳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教四十余载,他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华中科技大学“教学名师”“湖北高校名师”“住院医师心中的好老师”……多项荣誉称号。他主持的教学课程《耳鼻咽喉科学》,不仅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更是在无数医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孔维佳教授认为,课堂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地方。因此,他善于用生动的案例和幽默的语言来解释枯燥的医学知识,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他总是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孔维佳教授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从未缺席过博士生每周一次的例会,都坚持亲自帮助学生修改论文。他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课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帮助大家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尽管这些工作占用了他大量时间,有时令他分身乏术,但他始终坚持“传道授业解惑”。

如今,孔维佳教授培养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累计百余名,分别供职于国内外高校、附属医院和科研机构,其中不少已晋升为教授、博导,成为国内外耳鼻喉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事业后继有人,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孔维佳深情地说道。他不仅自身勇攀高峰,还甘为人梯,尽可能为年轻医生、青年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身为耳鼻咽喉科带头人,他亲自指导青年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和诊疗技巧,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惑和想法,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建议和鼓励,帮助年轻的学者快速成长,让耳鼻喉科的尖端诊疗技术和专业特色代代相承。在他的带领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耳鼻喉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该学科也是湖北省耳鼻咽喉专业唯一的省重点学科,部-省共建“211工程”重点学科。

“我能在医学领域取得成绩,离不开母校的栽培。”作为一名长大医学人,孔维佳始终饮水思源。他凭借在联络校友方面的优势,多次为学校和校友之间牵线搭桥。学校、校友总会和地方校友会组织的各类校友活动,都留下了他挺拔的身影。

2023年10月,长江大学合并组建二十周年,孔维佳作为校友代表讲话,他寄语学弟学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要承担起‘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职责,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从一名怀揣梦想的长大学子,成长为医学界的璀璨之星。孔维佳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个人发展,在长江大学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来者学习和敬仰的典范。相信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孔维佳教授将继续发挥他的领军作用,带领团队攻克更多的医学难题,用责任担当托起生命的绿洲,把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大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校友总会供稿)

(审核 吴浙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