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乐凤洁)10月23日,塞内加尔学者Kane Oumar Ibrahima研究员受邀做客图书馆主题书展区,以“石油地质学与沉积学”为主题,带来一场聚焦川渝盆地油气勘探的学科阅读专题讲座。

讲座开篇,Oumar研究员便以一组关键数据切入:预计至2040年,全球油气需求将激增45%。围绕“如何填补能源缺口”这一核心问题,他引导听众从全球能源宏观格局逐步聚焦至微观地质层面,系统阐释了油气从生成、运移到聚集的完整成藏过程,并结合实例向在场同学演示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真实盆地的地质分析。讲解中,他展示了多组实地考察拍摄的岩层照片,清晰标注每张照片对应的沉积环境,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地质理论与野外实践的紧密关联。以川渝盆地为具体研究对象,他巧用“厨房(烃源岩)、容器(储层)、盖子(盖层)”等生活化比喻,将油气勘探的核心要素讲解得通俗易懂;同时结合实地岩层照片、专业图表与地质模型,将抽象的地质理论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内容,帮助同学们轻松从交会图、曲线图中提取关键地质信息。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石油储量、专业学习方法等话题踊跃提问。有同学关切询问“地球已探明石油储量还能维持多久”,Oumar研究员解答道:“按当前探明储量与消耗速度计算,石油资源仍可维持约50年,且技术进步正持续解锁新的油气资源,未来能源供给仍有较大拓展空间。”随后,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同学进一步请教专业学习路径,他系统分享了四点建议:一是以课程学习为根本,扎实筑牢专业基础;二是广泛开展学科阅读,及时追踪领域前沿动态;三是勤于梳理研究思路、尝试学术成果发表;四是主动运用技术工具,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尤其鼓励同学们探索人工智能与地学研究的结合创新,“尽早学习计算机编程至关重要,当前多数地学研究已涉及编程应用,未来所有科研领域都将向智能化转型,掌握编程技能能大幅提升学习与工作效率。”
本次讲座是图书馆与地球科学学院协同推进“学科阅读”的重要实践。目前,双方正共同构建“学科馆员+专业教师”双引擎服务模式,通过联合策划学科阅读主题、推荐专业书目、整合学术数据库资源等方式,推动图书馆服务深度融入教学科研全链条,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夯实资源与阅读基础。未来,图书馆将与相关学院持续深化合作,一方面为渴望深耕专业领域的同学提供清晰的学科阅读指引,让优质专业资源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尚未养成专业阅读习惯的同学搭建桥梁,温柔推开通往学科深度阅读的大门,以高质量学科阅读赋能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提质增效。
(审核 周书航 编辑 归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