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先明,男,汉族,1983年12月出生,湖北随州人,2012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
机械工程学院实验室里,仪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刘先明穿梭在设备之间,胸前的党徽在工装映衬下格外醒目。这位集教师、支部书记、科研攻关者于一身的“多面手”,将“党建红”与“科技蓝”深度融合,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
铸魂:把忠诚镌刻在支部建设的旗帜上
“党建是推动学院发展的‘红色引擎’。”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刘先明创新构建“三维融合”工作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科教创新与楷模引领、三全育人与团建工作深度融合。他组织开展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微党课品牌,通过10余场沉浸式党课,让劳模精神、石油精神在青年师生心中生根发芽;邀请全国劳模进校园讲述奋斗故事,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
在“校企党建共建”新模式探索中,刘先明带领支部与中石化四机厂等4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10余次。这种“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促”的实践,不仅让科研项目增幅达50%、年均到账经费超400万元,更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2024年,该支部荣膺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实现该院党建工作历史性突破。
育人: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血脉
“刘老师的课堂,总能闻到‘机油味’。”作为“双师型”教师,刘先明把企业工作经历转化为教学优势。他指导学生设计的钻井工具,在全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大赛中斩获国家级一等奖;牵头组建的竞赛团队,近三年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更令人瞩目的是,他指导的硕士毕业生70%选择投身石油企业,其中不少已成为技术骨干。
担任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期间,刘先明创新“三精神”育人模式:将“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融入专业认知教育,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实践课程,以“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组织户外拓展。50余场集体活动、英语晨读、跑步打卡,让班级成为温暖的“大家庭”,他本人也获评“优秀班主任”“优秀研究生导师”。
攻关:以科技利剑破解“卡脖子”难题
围绕工程需求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刘先明带领科研团队聚焦井下工程参数测量工具与信息化技术、高效破岩与钻井提速机理与关键技术、自动化井控工艺技术与装备等关键领域,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成功研制钻完井地面装备和井下工具8项。
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万米深井钻探”的国家战略需求,刘先明积极整合资源,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在学科交叉融合上寻求突破,研发了近钻头工程参数测量工具和197mm新型涡轮钻具,试验效果显著。
“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必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实践中。”刘先明说。
奉献:以“无我”境界书写教育情怀
在学院实验室建设现场,总能看见刘先明忙碌的身影。
为打造高水平的工程实践与创新中心,他带队走访10余所兄弟院校,组织召开20余次建设研讨会,最终制定了学院“两室两中心”(基础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的总体建设方案,建成了工程实践与创新中心及石油机械文化公园,提升了学院实验室建设规划水平和学生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培养质量。
刘先明分管的安全和档案工作,还先后获评长江大学“消防安全先进单位”和“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背后,是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诚奉献。
从三尺讲台到钻井平台,从实验室到办公室,刘先明始终以党徽为灯、以奉献为炬,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上阔步前行。正如他常说的:“当看到学生成长为大国工匠,当自主研发的工具在深海深地发挥作用,这就是教师最大的荣耀。”(党委组织部供稿)
(审核 刘长华 编辑 杨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