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红桥 赵娥 郭霖)“金钉子是什么?”“真是黄金做的吗?”1月11日,在西行的大巴车上,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大一学生对此次野外“寻宝”充满好奇。刚刚考完期末考试的他们,在地质学专业教师带领下,走进三峡大坝、宜昌G348三峡科普公路和黄花场大坪阶金钉子剖面,在感受亿万年沧桑的地质奇观中,师生们共同讨论专业知识,收获对科学的思考和探索的热情。
“金钉子”自然不是黄金做的钉子,在地质人眼中,它却胜过黄金。“金钉子”是全球标准层型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它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探索地球历史上同步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而寻找的一些特别的地层剖面和地质点,以此作为划分全球各时代地层的统一标准。
“地质学源于野外实践,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民生。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上下求索,用双脚丈量着祖国大地,将世界已经确定的81个‘金钉子’中的11个牢牢钉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数量居世界前列,为建立完善世界地层标准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黄花场大坪阶“金钉子”剖面,李艺斌、高达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怎么判断地球的年龄?地层像书一样是一层一层的,不同年代的地层所含的化石不一样,所以我们常常通过化石来研究地球的历史。大家仔细观察看能不能找到牙形石、笔石、三叶虫。”学生们兴致勃勃,纷纷动手仔细寻找化石。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花岗岩基石的特点”“三峡工程规划历经百年,葛洲坝水电站的成功实践和黄陵花岗岩的高强度与高稳定性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赵少卿和温韬两位老师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边进行细致讲解。同学们认真聆听,不时低头记下重点,在生动的讲解中,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
沿着蜿蜒的山路,师生们来到西陵峡畔的宜昌G348三峡科普公路。陡峭的山崖上裸露的岩层色彩斑斓,讲述着地球数亿万年的变迁历史。彭德堂、何幼斌、罗进雄等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黄陵花岗岩与震旦系的异岩不整合。龚文平、胡忠贵等老师随手拾起路边的树枝当教鞭,在这天然课堂中为同学们讲述:“《普通地质学》中介绍的各种地质作用,大部分能在这里看到。莲沱江畔,就是当年李四光的考察下船之地,并提出了震旦纪地层的概念,后被国际地质学界采用。我们今天沿着前辈们的脚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来感受学习这里的独特地貌、地层剖面和地质遗迹。”
此次野外“寻宝”是长江大学地科学院开展的第二届地质学专业野外大课堂。地质12403班杨劭勃表示,“通过本次野外大课堂,课本知识更具象化了。尤其是‘金钉子’的观察,更让我学习到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不畏艰难、创新、求实的精神。”
据了解,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于2004年开设,2006年地质学专业获得省级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科学院为地质学专业学生开设了丰富的第二课堂(自主发展计划),如咸宁隐水洞地质公园、咸宁地质博物馆、荆江大堤和古城墙等都被作为野外实践教学课堂,同时也丰富了导师制活动的多样性。
(审核 胡忠贵 编辑 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