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何艺伟)“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读诗——‘不学诗,无以言’。”3月25日晚7时,由文学院副院长李征宇老师主讲的《生命长江》第三季第三讲——“诗文长江——江海寄余生”如约而至。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古典诗词,该如何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中蕴含着哪些文化精神?”课程之初,李征宇老师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并阐述读诗的重要性:从钟嵘的《诗品•序》中可以悟到“读诗以长情”;从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可以得出“读诗以留名”;又在众多抒情诗词作品中得出“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那么古典诗词与长江有何联系呢?李征宇老师介绍道,长江作为流淌古今的长河,诞生了许多关于长江的诗词作品。他依据古今诗词作家笔下的长江,将本次课程划分为怀古、现实、爱国、爱情四大主题。
李老师结合关于长江的古今诗词分别介绍四个主题。在怀古主题,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怀念和仰慕;也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对自己坎坷人生的豁达感慨。有辛弃疾“千里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期待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针砭时弊的情怀。诗人们借怀古抒怀,都表现出改变现实、有所作为的壮志。

在现实主题中,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的盛唐气象透着自信高兀、百折不回。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也反映出诗人直面现实、不改初心、爱国忧民的情怀。李老师表示:“两位诗人关注现实、慷慨有为,才得以成就千古诗句。倘若人格粗鄙,再好的诗句也不会代代流传成千古文章。”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代表的就是爱国主题。”屈原的《涉江》忠君爱国、上下求索,《离骚》独立不迁、好修为常。时间推至当代,革命领袖毛泽东领导红军长征时高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诠释了革命英雄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壮志。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这首诗描写得很浪漫,与传统的游子思妇不同,我们可以窥见其中男女受缚于礼法礼制,所以表现得哀婉而不伤感。”李老师在介绍爱情主题时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写得很美,可谓孤篇横绝。它之所以能打动人得益于其中纯真的情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就体现出这首诗不仅停留于爱情层面,亦传达出宇宙人生的情怀。”
课程结束后,李老师接受了学生记者的采访,谈到这堂课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他表示:“这堂课目的在于增强大家对长江文化的认识,提升人文素养。一切诗语皆情语,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多渠道了解诗词文化,感悟诗文,用心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并投入到传承之中。”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