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教学科研

【喜迎党代会·发展回眸】通过长江认识中国 通过课程获得成长

——长江大学思政公选课“生命长江”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1-09-06 作者: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今年9月下旬,中国共产党长江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将隆重召开,这次党代会是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也是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召开,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献礼党代会,学校新闻网【喜迎党代会•发展回眸】栏目将集中展示学校近年来的发展亮点、特色、成就和经验,为学校的发展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谋定快动,共同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不少学生提前半个小时来占座,每节课都座无虚席,后面还站了不少慕名前来“蹭课”的师生,校长、书记、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走上讲台,为百余名学生献上一场“知识盛宴”……这是长江大学思政公选课“生命长江”授课时的常态。

让众多学生颇有感慨且十分欢迎的“生命长江”究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通过长江认识中国,通过课程获得成长。”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学勤教授介绍,“生命长江”聚焦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中的时事热点问题,通过专题讲授、对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音乐会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空间与舞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山水情怀、家国情怀,使其成为“弘扬长江精神,建设美丽家园”的先锋。

传道——

打开了解长江的一扇窗

什么是长江?长江的源头在哪里?长江有多长?长江为什么叫长江?……走进“生命长江”第一讲课堂,学校校长冯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学勤共同讲述“长江战略与长大使命”。姜学勤教授在向学生们抛出一个个问题后,通过图表、数据、画面作答,清晰地勾勒出了长江的轮廓。

台上两位主讲人从不同视角展开对长江战略的分析与探讨;台下,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不少学生还通过课堂上使用的“微助教”“微弹幕”等新媒体应用工具,发送“弹幕”观点。

“生命长江”第一讲:“长江战略与长大使命”授课现场

在互动环节,姜教授丝丝入扣、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课程结束后,一些学生久久不愿离去,围在姜教授身边请教各种问题,来自历史11801班的宋炎同学激动地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何打破思政课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提高课堂抬头率,推动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新格局?长江大学以长江文化、长江精神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革新,着力打造符合大学生接受意趣的思政教育课程。

姜学勤教授介绍,课程通过问题式专题展开,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将思政理念融入“接地气”的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辨中增进对长江文化的理解,增进对中国方略的认同,同时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从各自角度或研究层面展开阐释,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生命长江”第二讲:“大河流域与文明兴衰”授课现场

“一节课举了4次手,可是一次也没有被抽到,总是被其他同学抢占了‘先机’,好‘委屈’啊!”李猛同学在上完“生命长江”课后说。

在“生命长江”课堂上,学生们不仅有高抬头率,更抢着举手回答问题。为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生命长江”注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弹幕互动基础上,将课堂时间延长至两个小时,教师讲授不超过90分钟,学生提问增加至30分钟,积极践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要求,学生普遍反映授课形式新颖,可以自由发表见解,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同时部分专题采用网络直播,8000多名网友在线互动。

同学们认真倾听

师生现场互动热烈

“生命长江”的考核方式灵活多样,以多元评价为助力,实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学、思、践、悟”四个方面:学——是否到课学习;思——是否完成课后思考题;践——组织优秀学生参加长江分段野外考察,让学生在精神上靠近长江的同时,身临其境,用身体亲近长江,用脚步丈量长江;悟——要求学生对长江发展及其保护提出对策建议。结课后,举行课程结业暨颁奖音乐会,在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表彰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学校奖励证书。

闻思——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门课“你讲你的课,我睡我的觉”的现象不再存在,可怎么让长江文化、长江精神深入学生心中呢?

不久前,在“生命长江”的课堂上,时逢“10·24”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诞生10周年,学校李家宝教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10年前,在长江荆州宝塔河段,15名长江大学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手拉手组成‘人链’冲入水中展开救援,就在成功救起少年时,众人所处的小沙丘大面积坍塌,‘人链’骤然断裂,其中9名同学没入水中。危急时刻,3名冬泳队员跳入江中救起6名同学。然而,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已不见踪影。”

在讲述时李家宝教授情绪难以抑制,哽咽着流下了泪水,教室内多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对于思政11802班的宋顺邦而言,“人链精神”原本是一个有些遥远的概念,在听完“生命长江”课程第九讲后,他感慨道:“这堂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链精神’,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人链精神’,让它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陪伴我们成长,做优秀的大学生。”

十载春秋更替,“人链精神”永存。“诞生于长江大学长江边的‘人链精神’,是对长江精神的生动诠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青年一代传承的基因和烙印……”学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小燕说。

安徽小伙张名扬,到长江大学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父母一起去看长江,对长江情有独钟的他在入学一个月后,参观了“10·24”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纪念馆。“感谢‘生命长江’这门课程,让我近距离感受了英雄大学生的责任感与正义感。‘人链精神’令人敬佩,但是3名优秀学长的离去同样令人痛心。”

为让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张名扬在今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申报了一个溺水紧急救援设备项目。这个设备大大增加了落水者的生存几率。“希望自己能够为长江的防溺水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他说。

以“‘10·24人链精神’10周年”为专题进行授课,是“生命长江”结合时事热点启发学生心智的一个缩影。“高校思政教育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直面国内外大势和社会热点,直面青年学生的困惑,把道理掰开揉碎、讲清讲透,才能让正确的价值观‘入脑、入心’。”学校涂江波副教授说。

除与时事热点结合外,“生命长江”还积极融入“社会大课堂”,在第二季课程落幕前夕,带领学生走进长江边上的北闸实践教学基地。这个建于1952年的气势恢宏的钢铁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首个大型水利工程。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北闸荆江分洪工程是在1952年动员了30万人、历时70余天才建成的。”主讲人、荆江南北闸管理部门领导结合图文资料,介绍了北闸的建筑特点、防汛功能,并带领学生们走进闸门控制室,亲身体会升降闸门的操作流程。

“生命长江”课程师生赴荆江分洪北闸工程实践考察

活动结束后,中师11802班肖纤纤同学意犹未尽地说:“通过参观北闸荆江分洪工程,了解先辈们为保护荆江、保护长江所作出的奉献,让我有了新的体悟:了解长江、学习长江,不仅在课堂上,更在实践中。”

革新——

让思政理念入脑入心

“民国创立之初,民不聊生,所到之处皆是土匪,那么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匪患滋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在“生命长江”第八讲“近现代长江流域匪情概览与平安长江建设征程”的课堂上,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董继祥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纷纷抢答。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影响其匪患的状况”“天高皇帝远”“强龙难压地头蛇,由于监管不力也会促使匪患的滋生”“教育水平不高使得许多人认识不到当土匪的社会危害性”……董继祥的解答显然让学生们好奇不已,第2个、第3个问题适时抛出,再次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

“董老师用几个问题、几次讨论,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所学的零散知识串联成线,这就是我想要的大学教学方式。”学校信工卓越11801班学生潘延杰说。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校校长冯征强调。为保证课程质量,努力为学生带来一种“想象中的课堂”,“生命长江”课程组在开课前都会认真遴选主讲教师,确保教师专业涵盖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不同领域。同时,在每一讲实际讲授前都会组织集体备课会,统一团队成员对课程的认识和理念,改变以往思政教育“孤岛化”的窘境,变“教师独奏”为“全员合唱”。

葛剑雄教授走进“生命长江”课堂

集体备课会——精心打磨课程内容

“为了准备这门课,我花了很多精力翻阅大量党史文献,从课程知识的架构到内容表达,无不精心准备。”张莉老师说。在张莉眼里,“生命长江”不仅让学生成长,也让教师成长。每位主讲教师都努力将科研融入教学全过程,并从教学中凝练研究方向,以授课内容为基础申报一项科研项目。

作为课程负责人,姜学勤教授对“生命长江”的授课团队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支追求精益求精、有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的团队。“每次备课很花时间和精力,把上百份材料浓缩成近10万字的笔记,然后再浓缩成一份讲稿。”“集体备课会上,教师们常常直言不讳地挑毛病,有种‘六亲不认’的感觉,目的很明确,就是精益求精讲好课。”

不仅校党委班子主抓课程方案设计、校领导走上讲台授课,学校还不断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进入专题教学团队。“生命长江”聘请校内外各专业、各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共同参与讲授,构建“一课多师”“多师同堂”新范式,每一讲都采用专题式教学,由一位或数位教师进行系统讲述(或访谈、对谈等),达到“1+1>2”的效果。另外,根据课程需要,不定期邀请嘉宾现身说法,提升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主讲教师的自我学习、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笃行——

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

长江,穿过雪域高原、高山峡谷、巴山蜀地、荆楚人家、江南水乡,奔腾向海。穿越历史时空,历经空间变换,孕育着文明,滋养着生命,生生不息。

长江大学坐落于长江边,是仅有的一所以母亲河命名的综合性大学。饮着长江水的数万长江大学学子,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去了解长江、亲近长江、热爱长江、保护长江。

长江战略横贯东西、联通南北,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支撑。

长江、长江大学、长江战略,维系在一起,交相辉映,密不可分,最终汇于“生命长江”课程中。

“生命长江”让学生从一条大江看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发展;让学生领略6380公里长江的风貌,感悟祖国河川的壮丽与恢宏;让学生理解长江所蕴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让学生看到长江已迈入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我的家就在长江边,太阳月亮照在我窗前,我的心和它永相连,爱它一生一世不改变……”

当《家在长江边》悠扬的旋律在教室中响起,思乡爱国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莘莘学子。初冬时节,第二季“生命长江”课程画上句点。

“从最初惧怕在课堂上发言,到后来积极主动抢先回答;从对视频制作一窍不通,到能独立剪辑出小组作业,感谢为我们默默付出的教师和筹备人员。”金融11703班学生李猛说。

“每一节课都座无虚席、掌声不断,‘生命长江’让我们能真正地感受和了解长江的发展,也让我们明白长江发展人人有责。”广播电视编导11701班学生李瑾雯说。

“生命长江”大型思政公选课自2019年4月9日推出第一讲以来,两季共举办两次课前师生见面会,21场次专题讲座和“唱游长江”长江流域经典民歌赏析音乐会暨课程结业颁奖典礼,共计25场次活动和优秀选课学生暑期长江流域考察实践。课程在线直播,平均访问量达到8000以上,课堂满意度为91.74%、学生到勤率达98%。“生命长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程,更是长江大学弘扬长江精神、打造长江品牌的特色课程。

长江流域经典民歌赏析音乐会暨“生命长江”课程结业颁奖典礼现场

“生命长江”的良好开局,只是长江大学思政课改革的开始,如何进一步将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学校党委书记朱业宏表示,长江大学将持续建设“生命长江”课程,以该课程为载体,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原载《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24日)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