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9月下旬,中国共产党长江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将隆重召开,这次党代会是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也是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召开,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献礼党代会,学校新闻网【喜迎党代会•发展回眸】栏目将集中展示学校近年来的发展亮点、特色、成就和经验,为学校的发展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谋定快动,共同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参观“10·24”英雄集体纪念馆,听《生命长江》大型思政公选课,与导师在寝室促膝长谈……即将来到长江大学的新生,将这样开启大学生涯。
2018年,长江大学印发《关于推进“五个思政”改革创新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意见》。两年来,该校加快构建以课程思政、学科思政为第一课堂、学生思政为第二课堂、环境思政为第三课堂、教师思政为重要保证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断探索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举措。
第一课堂启迪人生
通过长江认识中国,通过课程获得成长。作为唯一以母亲河命名的综合性大学,长江大学在2019年4月正式推出大型思政公选课《生命长江》。
该课程聚焦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涵盖长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由18位教师共同打造完成,一经推出就选课火爆。
“站立长江边,不仅领略到长江的美丽与壮阔,更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心中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该校学生周智瑜深回忆,今年1月,《生命长江》第二季落幕前夕,课堂从教室“移师”户外——长江边的北闸实践教学基地,那一刻让他永生难忘。今年疫情期间,《生命长江》第三季也坚持在网上开讲。
开课仅1年,《生命长江》课程教学团队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姜学勤教授说:“老师们很用心,每次备课都要很花时间和精力,把上百份材料浓缩成近10万字的笔记,再浓缩成讲稿。”
《生命长江》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思政课程,是长江大学创新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第一课堂的缩影。该校各学院深挖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育人资源,专业课程教师也尝试重新制定教学方案,用心设计教学环节,逐步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教学氛围。
第二课堂铸就精神
一直以来,长江大学积极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生活”解决由“知”到“行”的问题,将学生思政做为第二课堂核心。
今年是长江大学“10·24英雄集体”诞生的第十一年,十一年来,参观“10·24”英雄集体纪念馆,都是该校每届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该馆至今共接待学生27万余人次。新生还会通过主题班团会、亲水活动等学习生存技能、生活常识和生命教育。
长江大学还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实践教育中。已有24年历史的“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深入扶贫驻点、城镇社区开展支教助孤、关爱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活动,获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四叶草社会工作协会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获得首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每年举办一期,迄今已经开办13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也是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实践。该班坚持由学校主要领导授课,每年从青马班学员和优秀学生干部中遴选一批思想素质较高的同学,担任低年级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让他们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
“长江金秋”科技文化节、“长江春潮”艺术体育节、长大之星励志成才报告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长江大学进行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三课堂塑造人格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创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塑造大学生人格,落实全方位育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江大学近年来打造环境思政第三课堂,做出了诸多努力。
该校文化建设规划提出:以水为鉴、在楚兴楚,融“广纳百川、推陈出新、润泽万物、百折不回”的长江精神,和楚文化中“进取、创新、开放、爱国”的家国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现有的“10·24”英雄集体纪念馆、三峡地层标本长廊等文化建筑基础上,学校号召各学院修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化墙,展示核心价值理念。学校还致力于传承荆楚文化,通过对接非遗项目,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荆河戏传承基地、长江大学业余荆河戏剧团等先后成立,每年的戏曲晚会都座无虚席。
文化滋养和环境育人也需要点拨和启发,教师要起到关键作用。长江大学在常年坚持开展“谈心教育”基础上推出了“三百计划”,即百名人生导师进寝室助学生成长,百名教学名师进课堂助学生成才,百名创业导师进生活助学生成功。每年有近百个教职工支部与学生班开展共建,2000余名党员干部、教师每人联系一名贫困生进行心理帮扶。
长江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五个思政”为指引,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正在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原载楚天都市报:记者 柯称 通讯员 康群 实习生 高欣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黄士峰)
链接:https://ctdsb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009/08/content_52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