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党委
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守立德树人教育初心,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目标,用好各类资源,丰富内容载体,创新方式方法,抓统筹、抓结合,让党史学习教育落地生根。
一、抓统筹
抓统筹,即党委统筹、多头并举、多点开花、全员参与。
党委统筹。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党史教育工作方案,开展党史学习内容、载体、方式等专题研讨,组织学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打造人文长江“两微一抖一站”新媒体矩阵,即微信、微博、抖音、B站新媒体平台,建设党委、党支部、团支部三级学习体系,确定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体系,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
多头并举。坚持党委和行政工作一盘棋,坚持党史学习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坚持党史学习与师德师风建设和教书育人实践相结合,坚持党史学习与尊重教育规律、符合教育实际相结合,坚持党史学习与学团、工会、统战等工作相结合等等。
多点开花。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与党史专题学习读书班、教工党支部与系部、教研室与党小组、学生党支部与专业、年级、学生班团、社团等各级各类组织动员起来、结合起来,以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教育、实践和展示活动。
全员参与。将学院每一名师生员工都纳入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一个小组、一个活动之中,真正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学院对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期望是:学院每一名师生都要努力成为参与者、组织者、教育者、实践者、示范者。
二、抓结合
抓结合,即结合文化特性、结合专业特色、结合教育特点、结合时代特征。
结合文化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有高度,还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人文学院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紧密学科专业特色,高举文化自信的旗帜,激活文化自信的基因,彰显文化自信的魅力,增强文化育人的功能,在提升文化品位,扩大学院文化影响力、辐射力中发挥作用。
结合专业特色。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人文学院结合文学、历史、新闻传播三个专业方向,开展了系列富有文化特性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学院以红色文化为主基调,围绕基础能力提升开展了“人文化育三百篇基本功大赛及红色诗词赏析大会” “我们一起读诗吧” “诵读经典”读书接龙活动、“诵读中国”校园朗诵大赛、“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文化剪纸艺术展”、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学院组建教师和学生创新团队,打造了“人文长江”两微一抖一站新媒体矩阵,开设了“党史故事我来讲”专栏,截止目前已制作发布了13期;举办了“天问”大学生微电影节,正在筹划开展荆州高校“九歌”诗歌节系列活动;学院党委以教工党支部为组织单位,积极动员学院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学院有30%的教师申报了学校党史专项研究课题,有20名教师研究项目获批,获批数量超过学校立项数量的50%。
结合教育特点。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吸引力、感染力,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要虚功实做,要接地气,有抓手,见实效。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对象,要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和群体的特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真学、真悟、真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和期望,更是我们党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把握教育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尊重每一个教育个体,就是长江大学“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人文学院党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结合文化特性,结合专业特色,结合教育特点,结合时代特征,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指示精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就是践行“三尊三学”的办学理念。
结合时代特征。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媒体融合发展,对于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安全稳定工作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新时代需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搭建师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如何让思想政治工作体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好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人文学院以新闻传播学为专业支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打造了“人文长江”两微一抖一站新媒体矩阵。自3月7日《党史故事我来讲》上线以来,坚持每周日在新媒体矩阵推送一个党史故事,累计推出《党史故事我来讲》13期,《党史故事我来讲》的姊妹篇《党史知识快问快答》3期,实现学院学生党史学习全覆盖,自助学习累计点击超10万+。接下来,学院将以文化自信为重点,将党史学习教育、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等板块和内容逐步融入平台,丰富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