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经验交流】廖鹏程:一名辅导员的“网红”成长记

发布时间:2021-01-20 作者: 浏览次数:

     

 地球科学学院  廖鹏程

最近,在校园里不时会碰到一些师生向我打招呼:嘿,你是那个拍视频的网红老师吧?每听到这样的话,想着自己做的一些事能被大家关注和肯定,心里也会偷着乐一把。

聊起我的网络思政,一切要从去年6月开始说起。当时我被学工部选派到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网络文化传播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班。通过这次培训,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才发现原来思政教育可以这么“玩”。

培训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有意识的做一些网络思政的尝试。首先是开始运营个人微博、抖音、B站等自媒体账号。同时,结合我所负责的共青团工作,制作短视频《三分钟了解地科团员推优》,来讲解推优的时间、条件、有效期等关键信息,从那之后,我院的推优工作开展的非常顺畅。另外,结合70周年国庆契机,拍摄并制作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升旗仪式的短视频被学生广泛转载浏览。地信21801班的刘佳琪同学看到自己在视频中的样子说到:下次的升旗我还要参加。

如果说2019年只是小试牛刀,那么到了2020年,我决定做一些更厉害的东西。在年初,我向学院党委提出了想重点开展关于网络思政方向的研究。我的想法得到学院党委的极大鼓励与肯定,这也正是我院党建特色工作一个新的切入点和抓手。

在我的理解中,网络思政有三个不同的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连接,网络作为媒介和桥梁,将不同时空的人连接在了一起,让我们把之前许多传统的育人工作搬到了网上。第二个维度是输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网络平台输出青年们喜闻乐见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正能量优质内容。第三个维度,我在这先卖个关子。

首先,聊聊第一个维度:连接。为什么连接?因为“成人成才”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之根本,为了实现协同育人,需要去整合资源,所以,我们需要连接。在疫情期间,我依托学院团委组织了最美笔记大赛,云端学习打卡,班级线上学习展等学风引领活动,引导同学们在云端比学赶超,搭建起学生与学校的连接。同时,我们学工团队连续5年召开线上家长会。在每次家长会前,我们都会提前准备上百张的实拍图片、近万字的文档资料等一手干货,通过网络向家长们展示交流,搭建起家长与学校的连接。此外,在去年6月我还拍摄制作了地科院不同学科“教授说专业”的系列短片。展示我院一流学科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建设实力,搭建起教师与学生、社会的连接。

如果网络思政只做到这一步,我觉得远远不够。那么接下来,就要挖掘网络思政的第二个维度:做内容输出。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地科学院的青年大学习。从去年2月23日的第一期青年大学习,地科院学习率48.5,排名全校第22,到了3月15日,学习率87.4,排名全校第1。疫情隔离在家的这一个月,地科团委做了那些事儿呢?我总结有三个方面,一是设计每周的新媒体的宣传内容,二是制定学院“青大”管理制度,三是及时表彰先进的个人和班级。通过效果对比,我发现在云端,第一点远比第二、三点有效的多。

在做新媒体内容时,如何挖掘打动人心的素材点,是一个难题。2月23日,我选取了当时网上一条很火的空耳视频素材,巧妙的融合了地科、青大等元素,制作了横竖不同版本的视频,将青大中有关防疫知识的3个小问答提前进行了演练。同学们仿佛有种拿着答案上考场的感觉,学习积极性整体有所提高。过了一个周,学习人数足足增加了100多人,但当时地科排名和参与率仍然不是很高。如何持续挖掘新的素材点来鼓励大家呢?通过对比我发现,学习人数799是我们当时取得的最好成绩,所以,利用从众心理学,挖掘799这个素材点,让同学们知道,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人都在积极参加学习。又过去了一个周,学习人数突破千人大关。成为武汉校区第一,就是一个新的素材点。我选了一张可能是有史以来了长大美食城最素雅漂亮的雪景图,巧妙的在海报藏中了一些学生们才能够发现的小彩蛋,这种打破次元壁的微妙互动效果非常的好。到了第四周,油光21801班的郑娜同告诉我:她在家不光自己学,还拉着父母一起看、一起学。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离汉人员,在家隔离时对疫情相关的资讯都非常关注,而且同学们的学习成效能够直观的从与学院的互动中感受到。所以,当同学们拿到全校第一时,我很感动,给他们制作了一张非常有设计感的海报:这次我们第一,感谢每一个你。通过疫情期间的青年大学习,让地科的每一位同学感受到自己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思政引领的同时,更加强了集体凝聚力的建设。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件事,就是:做内容。主动出击,蹭住时事热点发布长视频。

去年2月,我发布视频《开学第一天》,和同学们聊聊“停课不停学”背后的故事。当曾经课堂上的老师变成屏幕前“主播”教师,抓住同学们一时新鲜感和热度,引导同学们尽快适应新的线上教学模式。

3月,发布视频《就读长江大学武汉校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培养学生们对地学类专业的信心和兴趣。在介绍一流学科专业的同时,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凡尔赛文学般的展示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雄厚的学科实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视频在网上意外走红,全网累计播放量40万+,这也坚定了我继续做视频的信心。

4月,发布硬核思政教育视频《当我们被喷“爱国贼”时该怎么办?》,视频的选题灵感和话术风格来源于当下网络,做泛知识细分领域学生群体分布的最广的知乎平台。在视频中,我对比了中、美两国应对疫情截然相反的管理模式和处置方法,详细的分析了疫情大考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优越性,引导学生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高度统一。

5月,发布《我的复工日记》,为了协助落实校区的疫情防控要求,稳住同学们迫切返校的心情,我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校园,尤其是同学们最关心的学生寝室、知音苑、美食城的最新情况,向同学们介绍在校教职工们疫情防控的默默付出。

7月,发布由我出镜主持的《秒懂长大》系列短视频。通过“食、住、行、学、助、玩、乐、创”等8个方面,展示了长大青年学子精彩生活的点滴。

9月,指导学生拍摄《同心战“疫”,同“屏”共振》,采访了家住武汉或者有家人是医护人员参与了一线防疫的同学,来分享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和感动。

11月,我们学工团队邀请湖北电视台采访宣传我院“学霸”本科生罗慈航同学的优秀事迹。介绍我院一导配三生的“1+3”升级版导师制特色工作成效,展示我校一流学科培养出的优秀学生典范。

从网络育人到一流专业,从思政教育到奉献担当,从青年学子到一流学科,回顾刚刚提到的所有的内容输出,其背后都有一个思政引领的内核。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到,推动网络思政建设,就是要多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落实网络思政育人技巧的关键,我认为,是要去换位思考。打开我的手机界面,我常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我自己平时喜欢用的APP是什么?是什么特质或者优点让我对它产生用户粘性?二是现在青年们的网络世界,到底离我有多远?他们在看什么?他们在听谁说什么?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同时,我也非常喜欢去学习一些优秀的UP主。他们中,有B站法治之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有行走的百科全书、人大附中教师李永乐;有5G通讯吉祥物、凭一己之力抬高北京邮电大学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何同学;有共青团中央御用辅导员、清华大学直博学霸段子手毕导。“勤思考,多创新,接地气”,是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特质。在思政引领过程中,想的每一个创意,都是从学习的细微之处而来,而挖的每一个梗,都是有意识的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输出。

借力新媒体,开展青年思政引领的关键,我觉得是走心与互动。走心,就是看青年所看,想青年所想。互动,就是输出青年们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

作为一线辅导员,我们现在思政育人的对象,是一群从小抱着手机长大的互联网原住民。我们要去学习新鲜事物,去了解他们的世界。在做好传统思政工作的前提下,挖掘和培养,属于我们长大自己的,正能量顶流IP。

这也就是我在文章开始时埋下的伏笔,网络思政的第三维度:润物细无声。打造出强有力的思政文化品牌,潜移默化的去影响青年人的价值观,去传递“长江精神”,这也是我们今后“育在长大”努力的方向。

回归初心,回到本篇文章的开始,我对“网红”二字,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网”是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红”是红色文化、红色基因。那么最后,请让我再次介绍一下我自己:大家好,我叫廖鹏程,一名在网络上传播红色育人基因的“网红”辅导员!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