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大学,有这样一位教授,他是科研达人,仅2020年的到款科研经费就高达663万元,已连续多年是长江大学的科研大户;他是技术先锋,本年度授权发明专利19项,斩获“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他是公司董事长,创办的荆州嘉华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直接关联公司累计产生26.39亿元的社会效益,一个150人规模的企业仅2020年上缴税收就高达2637万;他是教坛楷模,荣膺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2020年湖北省“荆楚好老师“等殊荣。他就是我校“非常规油气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许明标教授。
“睁开被传统和习惯遮蔽的双眼”
许明标最牢驻于心的理念和信条是“以技术求生存,获得并拥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需要打破固定思维模式,需要“睁开被传统和习惯遮蔽的双眼,唤醒我们被催眠的思想“。在他的认知里,一切已然定论都有被质疑的可能,一切被否定的理论都有被重新建构的可能。正是带着这种质疑和创新精神,他才能在重重技术难关中突围,把许多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
入校19年来,他主要从事油田化学领域钻井液与固井水泥浆的研究,所带领团队在该领域的多个方向均有所建树。研究开发的油基钻井液技术,形成了国内第一套现代油基钻井液技术体系,具有处理剂加量低、滤失低、粘度低以及破乳电压高、切力高、低剪切速率粘度高、固相容量高、稳定性好、抗污染能力强的特点,在国内页岩气开发作业中广泛应用;所提出的“模拟砂堵控滤程序堵漏”技术,在堵漏机理,评价手段,材料配合,段塞组合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大幅度革新,甚至颠覆业内传统思维,以全然不同的视角自成体系,在现场获得极大成功;首次提出并得到应用的弹性凝胶段塞固井技术,为解决油气井环空带压和现场安全提供了更好的选择。2020年9月26日,一项独特的技术NanoDRIL页岩水平井水基钻井液技术,在涪陵焦页11-14井取得巨大成功,这是页岩气开发领域带有革命性的颠覆性技术,它的成功出现,必将打破页岩气大位移水平井只能用油基钻井液传统思维限制,实现页岩气水基钻井液的重大技术突破。
四川涪陵,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在这连绵的群山下,蕴藏着我国储量最大的页岩气田。页岩气是一种储藏在致密页岩岩石中的甲烷气体,是继常规天然气后,又一种可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的优质清洁能源。据了解,2020年,中国能源对外依赖度达到79.6%,《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美国、阿根廷是世界页岩气储量排名最前的国家,其页岩气储量分别为31.6万亿、24万亿、22万亿,中国是世界上页岩气储量最丰富的国家。美国2019年页岩气产量高达7157亿方,占整个天然气产量的75%,页岩气革命使美国的能源价格大幅度下降,家庭能源支出降低,并助力美国从能源进口国一跃成为能源出口国,在改变美国能源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美国的世界战略布局。同样,中国页岩气若能有效开发,将缓解我国能源紧张,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苍茫大山中,矗立着2部高耸的铁塔,这是即将要把掘井工具送到地下几千米的地层所用的井架,工作人员正在井场忙碌着。不同于常规石油天然气钻井作业,页岩气开发需要在地下几千米地方沿着页岩层分布的层位形成井眼孔道,让掘井工具沿着薄薄的页岩层水平穿行2000多米,下入套管(钢制管),射孔压裂,为气体聚集到井筒建立通道,让它们源源不断的流到地面。由于页岩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容易产生钻井井筒的失稳垮塌,加上水平段穿行距离太长,摩阻扭矩非常大,常常使作业难以为继,因此,所有的页岩气开发都需要昂贵的柴油或白油配制的油基钻井液来提供冷却钻头和携带钻屑以及降低摩阻扭矩的功能。今天,在涪陵,他们正在进行页岩气水平井水基钻井液技术的现场应用,在数家国际性大公司经过了多年无数次不成功的实验后,人们对采用水基钻井液来开发页岩气已经失去信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必然需要面对HSE等环境安全和健康的考验。面对行业已经无路可走的页岩气水基钻井液难题,是前进还是退缩?是接受还是回避挑战?在没有可靠理论支撑的情况下,许明标迎难而上,他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我们努力坚持并勤奋追索”。仅此一个信念,就让他开始了长达两年多实验室集中精力封闭攻关的日子。
直到2019年春节,重大专项研究工作进入下半场,距离现场试验的时间越来越近,室外不时响起声声炮竹,节日的喜庆祥和没有影响实验室内的孤灯夜战,技术攻坚的日子需要持续连贯并一鼓作气,反复尝试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一次尝试,不理想,再来;一个参数,不理想,调整;一次又一次,从实验现象及数据中得到感悟,寻找突破。2019年8月,一个特殊的现象引起了许明标的关注,根据常识,人们在水溶液中洗涤冲刷固体表面时,一般会将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污垢清除干净,采用机械方法在溶液中进行擦除剥离时也会对附着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清除,可是,实验中居然出现了与清除效果相反的现象,洗涤或擦除会让污染的表面变得更加“污秽”。这让他惊喜万分,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这项发现在行业内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对该现象的持续深入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崭新的大位移井水基钻井液体系,该技术在现场应用实现了对油基钻井液替代,性能甚至碾压油基钻井液。该技术的现场应用为未来大位移水平井及页岩气开发提供了更好的技术选择。
“我觉得这世上没有发明,一切都是发现。这个东西她就在那里,就看你有没有能力把她找出来。”访谈中,许明标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当然,成功并不会眷顾所有人。这就需要“睁开被传统和习惯遮蔽的双眼,唤醒我们被催眠的思想“,需要质疑和创新的科研精神,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科研品质。
“项目不结束,工作不停歇”
从2012年开始,受美国页岩气革命影响,中国大地也开始掀起页岩气开发浪潮。中国大量的页岩气资源默默储存在地下,而国内能源却需要大量进口。那个时候我国的页岩气开发没有经验,没有技术,一切照搬美国。按照国外的技术套路和作业选择模式,但这些技术在中国现场应用水土不服,困难重重。在经历了不顺利的现场作业试验后,历经曲折的作业服务提供商,找到了长江大学许明标团队,大胆开始了国内技术现场试验。初期的一切,进展得非常顺利,20天后,受家人邀请,许明标安顿好现场的工作,来到蒙特利尔,为女儿搬家。经过两天的劳顿,刚刚布置好新的居所,准备享用一桌丰盛的中国美餐时,一阵不期而至的铃声打破了屋内的团聚,原来是项目现场的求助电话。许明标当即联系改签最早回国的机票,飞北京到重庆,直抵位于鄂西渝东的页岩气作业现场。
“项目不结束,工作不停歇”,这是许明标研究项目组的团队文化,正是这种拼劲儿和敬业让许明标在行业内备受肯定。他和我校教授王昌军成立的嘉华科技公司,是同时具备“三桶油”(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市场准入证的企业;是国内首家同时拥有页岩气油基钻井液及其配套固井技术第三方服务能力的企业,国内技术份额达到60%;也是首家提供高效套管承压修复技术的服务商。
他的硕士研究生王晓亮依然记得学生时期跟着许老师一起做科研时,由于工作太投入忘记了时间,深夜,办公大楼值班大叔锁了大门,师生俩一起想办法从大楼出来的趣事;他的博士研究生宋建建依然记得,已经连轴转多日的许老师在回家休息之后,因为惦记实验室的数据和实验进展,在凌晨三点又驱车数公里从家里来到实验室的场景;团队的何淼博士说,许老师工作一直安排的非常紧凑,在页岩气开发最忙的那些年份,在飞行近10个小时到迪拜为一项国际合作项目做评委时,由于国内项目正处于一项新实验的关键时期,现场需要技术指导,许老师不顾舟车劳顿,到迪拜快速处理了招标的相关工作后,不到24小时就启程回国,飞9小时直抵北京,转飞重庆。他的博士研究生蒲磊曾经在一年前的一次井筒完整性修复现场与许老师一起处理事故,那些敬业和亲力亲为的故事,仍然历历在目。新冠肺炎疫情封城期间,为了指挥协调生产研究及现场作业,许老师直接把家搬进工厂午休室。
一名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往往是不分工作日与节假日,不分白天与黑夜的。有时候项目现场事务繁忙,经常也是没有饭点的,但再艰苦的现场条件也无法动摇许明标推动技术进步和落地应用的决心。“核心技术国产化,大力开采非常规能源,降低我国传统能源依赖度”,是他们这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因为心中有理想,在技术攻关的征途中,他以时间为积累,以技术为导向,在科研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
“把学习当乐趣,把工作当娱乐”
在许明标建构的世界里,事物是相对的,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界限,苦闷的学习可以是乐趣,辛苦的工作可以是娱乐,单调的生活可以有艺术。他以灵活又不失原则的方法将行政、科研、教学、企业中各项工作打通融合,将空洞的书本理论变成接地气的实践指导。在专访中,他语速较快,思维活跃,在钻井液、完井液、固井水泥浆、防漏堵漏等专业领域天马行空。
人生处处皆舞台。
正是这种灵活的处世哲学,使他能够在多重身份里自由切换,运用自如。在三尺讲台,他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即使现在身兼数职,依然坚持上好本科生课程;在实验室,他是技术革新领头人,一身白袍,一盏孤灯,奋斗在海洋油气开发和页岩气开发技术革新的最前沿;在嘉华,他是公司发展掌舵人,嘉华公司作为“湖北省非常规油气开发化学流体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已然成为长江大学“产学研用”重要成果转化基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在“非常规油气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他是管理者,致力于“中心”的战略谋划和运作,期待激活政府、学校和“中心”的力量,为湖北省能源建设和鄂西页岩气的商业化开发积淀深厚的技术铺垫;在办公室,他是一名纯粹的科研老师,让论文在祖国大地生根开花……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知音湖边,给校区捐赠的果子林已经成熟。3年来,工作的闲暇之余,作为一种放松的方法,他化身果农,带领学生给小树苗浇水、施肥,精心爱护。金秋已至,瓜果飘香,他和学生一起品尝丰收的喜悦。
流浪动物、辍学少年、孤寡老人,也是他目光凝视的焦点。尽己之力,帮人之难,他也是社会公益爱心人士。据不完全统计,他个人和公司对我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捐款达400万元,扶贫助贫捐款达30万元,对我校校园建设捐款达60多万元。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个人捐款3万元。
心怀鲲鹏,执梦天涯。
在向深海深蓝进军的征途中,他将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将个人的发展融入能源学科命脉,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蓝图。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将公益的光与热带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身边的人。(武汉校区综合事务部 万文婷供稿)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