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部物业服务中心科长 杨平 文字整理 学生记者 鄢宇航
2003年,我来到长大,17年来,它早已成为我的第二个家。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提到“物业”,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家”这个字。面对2020年新冠病毒的来袭,我和物业服务中心的同事们一起,用心守护这个家,用实际行动回馈这个给予我们无限温暖的地方。
2020年1月22日接到学校任务后,我便开始了学校后勤、防护、消杀物资的采购和发放工作。最初的时候,我们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次普通任务,可当各方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一场“家”的保卫战开始了。
放在平时,物资的联系和运输工作并不难,但疫情期间,几乎所有的道路都被封锁,好不容易争取到厂家供货,但“如何取货”却成为一道似乎无法逾越的难关。记得最艰难的一次,松滋厂家上午同意给我们供货2万个口罩,但要求是必须当天下午就自行到厂家拖运,否则他们就转卖其它地方,而争取一张交通部门出具的“路条”在一天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清楚知道这批物质对于缓解学校防控物质压力意味着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在四处求助无援的情况下,我只好自己找朋友借调货运车辆,并在学校医院开具一张交警部门根本不认可的“路条”就上路了。我现在都清楚地记得,在长江大桥桥头路卡的寒风中,嘴拙的我是如何一遍遍向交警人员进行解释与诉求的。
疫情期间,还有很多校友为我们捐赠了大量的防护、消杀物资,有的校友捐赠了3.5吨医用酒精,有的校友捐赠了3万多只口罩……这些物资的背后,都是一份份感动,都是对长大这个“家”深深的爱。为了及时把这些校友的关爱带回学校,只要一声令下,我都随时跟车运送物资。凌晨两点钟还在路上成为自己那段时间工作的常态。
取得物资后,还需要进行分发工作。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分装酒精的事情了。大桶的酒精需要进行配比分装,我和同事们跑遍了荆州各地的商店,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才采购到了200余个小型分装瓶。一个星期内,我带领着同事们,将所有酒精进行分装整理。同事们之间的配合也深深地打动着我,重复性的工作的确使人疲惫厌倦,但特殊时期没有一个人懈怠,没有一个人喊累叫停。
城市封闭管理期间,我还承担起防控办公室的工作用车管理工作,只要防控有需要,我都是随叫随到,每天奔波往返在校区之间,仅我自己私家车总里程数就超过了2000公里。有的人说我傻,每天早出晚归还倒贴油钱,但我看着领导和身边的同事们都在熬夜奋战,我相信自己走过的这段路,自己犯下的这份“傻”,一定是有价值的,也一定会在自己职业生涯中留下宝贵的记忆。
四处奔波,到底哪儿才是我的家?我有家庭,这是我的“小家”。疫情期间,父母和妻子都很担心,他们担心我工作忙没时间吃饭,他们担心我采购物资时感染病毒,他们担心我会累到身体吃不消……这些“担心”,是来自一个家庭的温暖。由于自己在防控一线工作,而且经常半夜才能返家,为了确保安全和减少对家人休息的干扰,我要求他们都居住到楼上,而我自己每天只在一楼休息,与他们形成相对独立的隔离区域,每天回家或离开时,我都会对自己待过的地方进行消毒处理。那段期间,虽然在一栋楼中休息,而我与家人,包括我两个年幼的孩子,在将近50天的日子里,几乎没有见面。虽然内心煎熬,但依然彼此感受着温暖,这是来自“小家”的幸福。
长江大学,整个社会是“大家”。这个“家”曾给予我很多经历,提供给我太多平台,学校的支持、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让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来自这一个“大家庭”的关怀。在关键时刻,正是需要我们去回馈它的时候,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又怎能选择退缩呢?在这场“家”的保卫战中,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小家”,更是我们的“大家”。
有人曾说,“小家”和“大家”难以兼顾。在我看来,哪来的什么“难以兼顾”,只要以爱之名,用心守护,他们都能成为咱们心中温暖而宁静的一座港湾。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