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男,1975年12月生,湖北通山人,中共党员,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作物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会理事以及荆州市科技思想库专家。美国奥本大学和武汉大学访问学者,武汉东湖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和《浙江农业学报》杂志社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主编和参编教材各1部,多次获得校教学优质奖,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校级科研课题4项,参与完成省级课题5项,获市级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1项、市级社科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曾获长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积极分子、长江青年人才、学生最喜爱的老师、长江大学教学名师、“十二五”科研百人、长江大学杰出人才等荣誉称号。
以德立身根植沃土
20年前,初为人师的徐辉便告诫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谓,上梁正,下梁才可正。自己的“德”“学”之根扎得牢不牢,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德”“学”之根是否能根植沃土。
徐辉老师对自己严格要求,不仅自身努力学习、勤于实践,还从不停下修德的脚步,目的就是让学生跟着他学,不仅习专业、还习道德。他积极响应教改,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注入“德育”的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
为上好一堂《管理学原理》,徐老师课前会查阅大量资料与书籍,一沓纸上满满的都是教案。课堂上,每一篇章的理论知识,他都配上了典型案例,让理论扎根于实际。有同学说,徐老师的经典案例丰富到让我对理论有了画面感,就跟我在微宏观经济学里看到“黄油”和“大炮”一样。
为研究生讲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时,他创新地将“思辨”性质的辩论赛引入课堂,把学生分为正反双方,以“城市病”“大学生下基层”等现实话题为辩题,让同学们在课下查阅资料,把现象、政策等利弊辩一辩。等同学们辩论完毕后,徐辉老师再来评论不足并结合辩论内容深挖理论。18级研究生王柳说:“为了研究一道辩题,我们几乎扎根在中国知网了,挖掘辩题的定义、判定标准再到方向……能学到太多。”同上一堂课的研究生张伟越说:“有些社会现象真是越辩越明,有些东西也并不是非正即反,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我想这种辩证的思维也是老师希望我们学习到的。”
以德立学向上求索
徐辉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有一个明确且正确的理想方向。毕竟,树苗扶正,才可直上。“课程思政”便是他“立学扶正”之术。
作为院长、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时,他都会给同学们上“开学第一课”,为同学们“扣好大学生涯的第一颗扣子”。在入学典礼上,他会深情地讲述自己求学时候的故事,他是农村的孩子,他志选农经、志研农经、志授农经,立志为中国这一农业大国贡献自己的学术力量。他用故事引导学生尊重学业、学会做人、有所作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属于经管学生的独特力量。
“我们学习农经的,只有热爱祖国,热爱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才有动力。”徐辉在《农业经济专题》开课前如此说。课堂上,他结合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等素材,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脱贫攻坚、人才支撑、文化振兴,讲到精准扶贫,再讲到“两个一百年”……学生高适说:“通过老师的课,我看到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经济奇迹,看到了那些心怀家国的农经学者的不断奉献……我不迷茫了,因为我也想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有良好道德的自己。”
以德施教枝繁叶茂
树木生长,光有根深与干直并不够,还需要修剪枝桠,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何为教学中的修剪枝桠?徐辉认为便是在教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帮学生找到理想方向之后的以德施教,帮学生戒掉陋习、解决困难,以“德”贯穿始终。
在为研究生讲授《农业科技传播学》这门课程时,他采用分组汇报的方法。遇到应付差事的学生,他会严厉地批评;在结课论文环节,碰到复制粘贴的论文,他会毫不留情地给不及格的成绩,在他看来,“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来不得半点马虎。
徐辉在“十二五”期间指导40余名本科生完成了毕业论文,其中5人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他指导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说:“疾学在于尊师,而他就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爱戴的老师。本科准备毕业论文时,徐老师不仅早早地定题讨论,在论文完成后还一遍遍地提意见,最终我的毕业论文取得很高的成绩。为了让我接触农经前沿的学术成果,他还自掏腰包带我参加了全国农经学术会议。”久而久之,他和学生成了生活上的朋友,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依旧与其保持密切的联系。
教书育人20年,以德树人始终伴。曾获学生最喜爱老师的徐辉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授人生道理,教授专业知识,解答学生困惑。这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这些,一定会被学生喜爱上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供稿)
(编辑 张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