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人民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2-12-04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贾廷秀 教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等一系列重要论断。特别是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不仅成为普通民众日常议论的热点话题,而且也成为理论界研讨的前沿课题。

一、文化软实力及特点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类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示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化的形式。文化是人创造、人特有的。第二,社会的性质。文化要依赖物质工具、语言符号、社会关系等中介存在、传播和传承。第三、多样的形态。文化大致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软实力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2004年他在《国际政治致胜之道》一书里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软实力理论。他认为,软实力指综合国力中的无形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由以下要素构成,即政治、文化、外交;与之相对应的三个硬实力要素就是:经济、军事、科技。一般而言,软实力主要是指与经济、军事、科技相对应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从内容上看,它具有原创性。第二,对内它有凝聚力,中国13亿人,56个民族能通过文化紧紧凝聚在一起。第三,它有话语权,有影响力,即在对外交往中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第四,它具有亲和力,它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而不是强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其最高境界。它是一种同化的力量,感化的作用。文化软实力中吸引是突出特征;价值是核心,思想或意识的感召力(价值观)是软实力的核心层,它是决定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要素;同化是目的。

凝聚力对内,就是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概言之,文化软实力能凝聚13亿中国人,56个民族,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凝聚力对外,就是一种影响力,中华文化只有不断向外传播,才能逐步增强影响力,真正拥有话语权。当代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十分艰巨的国内改革攻坚。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我们应当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自信和自觉,努力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比较成功的范例,就是孔子学校,我们在海外已经办了300多所孔子学校。现在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这说明中国文化的一种自觉、自信和自强。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在和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主流文化的沟通、交流、碰撞中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斯德哥尔摩“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会议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第二,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良好的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

第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且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广大民众的热切期望。

第四,文化复兴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认为,大国的崛起有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科技雄厚,军事强大,文化富有吸引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在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之际,我们党实时地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

第五,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个民族只有保持清醒的主体意识,特别是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才能防止被淹没和同化,才能既融入全球化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报告还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高屋建瓴地概括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四大作用。

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广义的人化即是文化;文化形成以后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可以“化人”。对个人而言,一个人既要有知识,同时,也要有文化,有修养。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教养、学养、修养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有修养、有品位、有气质的人在社会中才具有真正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对于国家而言,在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还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才能真正显示我国的综合实力,才能使世界感到中国的可亲可爱,才能使世界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影响力和活力。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创造经济奇迹、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我国的文化建设、道德重塑、价值追求令人深感忧虑。一个社会如果只是经济高速增长,却出现文化失衡、价值迷茫、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文精神失落,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大打折扣,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也不可能持续。对于当前社会所存在的羞耻感缺失、价值观混乱,决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否则,它会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成当务之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国际来看,是积极适应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益频繁的新趋势的需要;从国内来看,是自觉应对改革攻坚时期人们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现实状况的需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努力做到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与创新中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

文化是一种增进认同和理解的强大力量。文化跨越障碍,尊重差异,可以把不同背景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文化可以激发灵感,教化社会,创造财富,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愉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荆州是楚文化中心、三国文化重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壮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楚文化为底蕴,以“壮腰工程”为载体,秉承睿智、坚韧、信义、担当的楚人精神,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价值追求,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市兴我兴、市荣我荣的赤诚之心,构筑荆州人民的精神高地,共同唱响荆州。

(编辑 一晨)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