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主任 陈 忠
八年矢志奋斗筚路蓝缕铸就今日辉煌。
八年艰苦探索昂首前行尽展豪迈气宇。
“教师是我光荣的选择!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我将忠诚教育事业,依法履行教师职责……”这是2006年9月10日,在长江大学开学典礼上,一工部全体教师面对首批7000多名新生所发出的铿锵誓言,犹在耳边。
2006年7月,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有效整合我校资源配置情况,学校决定组建一工部。八年来,我们按照学校“1+3”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紧紧围绕“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学好基础理论”这一中心任务,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适应教育为切入点,以规范管理、严格要求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让这里成为大学生成就未来的人生起点。
2006年10月25日,《科学时报》以《通识教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之变》为题,专门报道了我校“1+3”人才培养改革的进程。2007年7月30日,《光明日报》以《让大学生走稳第一步》为题,全面报道了我校一年级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教学改革:为学生成长激发原始动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
一工部刚成立时,万事开头难。我们采取通过学习理论、讲课比赛、教案展评等形式,突出考核机制,强化师德建设,出台课堂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环节过程管理。先后开展了“我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铸师魂、树师表、练师能”主题实践活动等,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严格执教的自觉性明显提升,师德师风明显好转。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在历年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一工部160门次的课程,教师平均得分为91.72,优良率98.7%。八年来,未发生一次教学事故,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各类核心论文60余篇,承担省、校级科研项目40多项,在省、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一工部汪冬梅、程文华等17名教师先后获奖。在学校评选的“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中,先后有4人次获此殊荣。
为进一步推进“1+3”教学改革,从2006级新生起,我们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的原则,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不分文理学科,统一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两课”、体育、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通识教育。《高等数学》按照不同学科的要求,分A、B、C、D四个等级。我们改革课程设置,将《大学英语》分为《大学英语读写》与《大学英语听说》,实行分级教学,还分别实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开辟校园网英语学习园地,开设校园英语电台,建构图文并茂的立体教学情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赵吟老师牵头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新视野大学英语》荣获2007年长江大学优秀多媒体课件,毛战军、徐芳等4位教师的教案入选长江大学2012年度展评优秀教案。
为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后,成绩排名居专业前10%-20%的学生,我们允许重新选择专业。在2012级本科学生的分流中,有463 人符合分流条件,有293名学生重新选择了专业,占学生总数的4.2 %。动医班高晓波同学本次顺利的转入石油软件班,他在自己的“写给大学辅导员一封信”中写道:“如果说大学一年级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那么这次能如愿的进入新专业学习将会改变我的一生。”
在八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一工部教学研究立项30余项,其中《“1+3”模式下大学一年级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荣获长江大学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别荣获长江大学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英语》获长江大学2011年精品课程。此外,一工部有近50多人次教学优质奖,有2人次教学管理奖。在每年6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工部学生一次性通过率一直保持在85%左右;多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一工部共有887名学生获奖,占全校获奖总数的55%以上。历年的《高等数学》统考中,学生的平均成绩逐年提高。
管理育人:为学生成长搭建服务载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我们以“一日学习生活制度”的落实为主要内容,突出抓好“六率”(按时起床率、上课率、晚自习率、按时就寝率、文明宿舍达标率),持之以恒,引导学努力做到“三自”,即在学习上做到自觉、在生活上做到自理、在行为上做到自律。
根据学生工作的新特点,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学生日常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出台了《一工部考风考纪的若干规定》,颁布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试行)》和《本科生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试行)》,还针对“五一”、“十一”等重大节假日,专门制定了安全方面的规定,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我们严抓“一日学习生活制度”检查不动摇。围绕学生起床、早读、上课、晚自习、晚归和宿舍卫生等学习生活内容,建立三级班级检查制度:班级自查制度、院系检查制度、学工办抽查制度。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实行“走动式管理”,具备四心(爱心、热心、耐心、细心),认真落实“5个2”工作,即一个星期坚持2次查起床,2次走进课堂听课,2次深入学生宿舍谈心,2次查晚自习,2次查晚归。去年,一学生因右眼受伤,急需送北京就诊,辅导员毛德波为了学生的健康,没有过多的要求,将刚满月的孩子连夜送往老家,带着学生北上求医。像这样一切为了学生的事例还有很多,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支作风扎实、奉献精神强的辅导员队伍,学生的学习氛围日渐浓厚,生活秩序日趋井然,行为习惯逐步规范。
根据一工部网上学风评估结果:学生按时起床率保持在95%以上,上课率98%,晚自习率96%,按时就寝率99%。学生自我评价,对“一日学习生活制度”能够遵守的占92.2%。
新生进校后,我们以“学习上有困惑、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扰”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建立“三大支持”体系,建立辅导员——学生家长——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的三维信息跟踪网络,在全体辅导员、班主任中,开展“一个都不能少、一定要面对面谈心”活动,并建立对经济上有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积极开展“1+1”助学活动,拓宽帮扶渠道。
2012年开展“1+1”助学活动以来,共捐款31000元,发放寒衣600余件,安排勤工助学岗位569个,发放勤工助学12.3万余元,发放各类临时困难补助4万余元,发放国家及省政府奖学金56万元,办理缓交学费学生200人,缓交学费104万元;申请助学贷款135人,贷款金额231万元,有效缓解部分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
2011年学校启动教风学风建设年以来,我们针对一年级学生成长特点,不断拓展校园文化载体,提出“入学教育”、“主题教育”、“专业认知教育”、“人文素质名家讲坛”、“文化体育竞技”、“周末影视欣赏”、“社团教育”及“党员晋星晋级”等八大系列活动平台,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校园文化建设蒸蒸日上、蓬勃开展。
党建带动:为全院师生发展提供思想引擎
近几年来,一工部党总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争当“五个模范”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创先争优” 、“两访两创”及基层组织建设等实践中均取得骄人成绩。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一工部党总支结合本部门实际,提出教职工党员“三争做”,即争做教学优质先进个人、争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争做管理育人先进个人,同时提出学生党员“五争创”,即争创特色学生工作、争创品牌学生活动、争创文明学生班级、争创示范学生班级、争创先进学生个人。
此外,党总支及时部署动员,统一思想、全体党员教师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并不断完善机制,及时总结表彰,同时通过举办创先争优活动图片、视频、资料展和理论成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活动成果,创先争优活动形成了长效机制。2011年6月,一工部党总支被授予长江大学“先进党总支”荣誉称号。
在“两访两创”活动中,一工部党总支坚持访谈工作全覆盖,以“到一线、访三困、六必谈、创两优”为主要抓手,形式多样地开展“两访两创”工作,组织得力、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2012年度,一工部领导共访谈教师113人,教师访谈学生6718人,领导访谈教师达100%,教师访谈学生达93.7%。活动开展以来,收集师生意见建议50余条,召开专题工作整改会议5次,解决师生提出的实际问题30余件,在校内外宣传工作典型3例,为210个班级的班干部开展辅导培训8讲,开展各专业教育28场,举行大型公益活动3场。一工部被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2011年度高校“两访两创”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党总支书记曾庆军同志被授予湖北省“两访两创”活动优秀组织工作者称号。
近两年来,一工部通过下设5个党支部,如期实现换届选举;制定《党支部工作手册》,规范地有效地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两访两创、学生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有效扩大党建工作面;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党员教育发展、党员基本情况建档等工作,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支部联系班级、党员联系学生结对帮扶活动,并通过网络、宣传栏、文件、会议等推进党务公开;党总支利用三八节、教师节等节日,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时,建立教工党员活动中心和学生党员活动室各1个,保证党建工作经费按照1:1匹配,有效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序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去年10月,数学教研室党支部书记余瑞艳老师在学校党委组织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中,以题为《内夯基础外树形象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壁垒作用》全面介绍了支部工作的典型经验。
莫道功成该歇马,又扬飞鞭上征程。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积极探索“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全面加强学风建设,认真抓好育人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这里成为千万学子扬帆远航开辟未来的新起点。
(编辑 胡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