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俊,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教授。今年1月10日,他在北京参加了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他参与的一个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个项目名称叫《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术构建及其应用》,是由浙江大学、长江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长江大学是第二完成单位。作为主要完成人,他排名第三。
算起来,进行这个项目的研究,前前后后已有20多年。项目组在“863”、“科技支撑”、“973” 等计划项目的持续资助下,构建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反向遗传学技术平台,揭示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基因重配和复制的机制,发展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安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型疫苗、检测技术体系,尤其是发明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养鸡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为减少疫病发生、消除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净化鸡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成果第三完成人,他主持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究,组织实施了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改造、基因表达、表达产物纯化、油乳剂疫苗生产工艺研究,动物实验研究,获得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农业部签发了国家II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和准予生产产品批准文号、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1个。
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发明专利技术在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得到了具体实施和应用,作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该疫苗已连续生产5年并在全国除香港和澳门所有省、市、自治区推广使用,实现销售收入4.776亿元,新增利税收2.134亿元。目前本成果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
其科研缘何取得如此成功?在学校今年召开的科技大会上,回顾自己的科研历程,他登台畅谈了几点感受较深的体会。
第一,科研成果的获得是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的结果。
他说,自己绝对不是长江大学做科研中最聪明的和最有水平的,但肯定是最勤奋的。他以这次获奖项目的研究过程为例: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1999年立项,2000年经费到账后进行理论研究和前期准备。从2001年到项目通过鉴定这4年时间里,他的工作时间是每年360天。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每年春节后一般都是初二或初三去实验室工作。经常是他到实验室了,管门房的工人还没有起来开门。
第二,不要抱怨自己所在单位的条件不好,充分利用现有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你一定会获得成功。将普通设备用好也是一种创新。
他说,做基因工程疫苗抗原蛋白的表达必须做western blot,自己的实验室没有转膜电泳槽,怎么办?他就根据在武汉大学用过的仪器构造和原理,拆下报废电泳槽上的铂金丝自己制作了一个转膜电泳槽,用其自制的设备做的实验非常成功。用这个设备做的western blot照片在2篇SCI论文(3.0以上)中应用。在青岛易邦公司做工艺时,他也帮公司设计了造价低效果好的设备,引来易邦老总的感叹和赞赏。像这样的例子在他的科研实践中还有不少。
第三,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研选题的最重要标准。
第四,千万不要迷信文献资料和专家权威。
从1990年起就有国外的论文报道用原核生物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做疫苗是行不通的。在进行新药申报的过程中也曾有国内的顶级专家提出质疑,其理由就是两个:一是国外权威杂志的论文和结论;二是他们自己做过没有成功。所以专家权威不可全信。
第五,成功的最关键时刻是咬紧牙再坚持一会。
在该项目的研究中有两次令人崩溃的时候。第一次是获取目的基因,由于病理样本中病毒数太少,加上当时缺乏经验,实验基本上是按书本来做。当时相同的工作反复做了10个月。反转录,PCR,电泳,转化,鉴定。每星期重复2-3次,最后终于取得了正确的基因。第二次是在青岛易邦做工艺时,遇上了副反应的问题。这种问题在试验室比较不明显,在免疫的局部出现核桃大小的结蒂组织增生。那时是三个星期一个轮回,制苗,免疫,剖检。反复改进工艺和疫苗配比,经过11个月完成了工业生产工艺流程。
第六,科研人员要有一定的赌劲。
这里说的赌劲不是打麻将和打牌赌博,说的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敢于冒险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这样做有可能几年后会一无所获,但是一旦成功你将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发现,所以称之为赌。其次,要赌做几年的研究可能没有任何回报,也就是说做科研对个人来说有经济上的风险。做科研的人如果没有舍得眼前利益的勇气,想什么都得到,或者什么都不损失,就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取得成功。
面对成绩,荣俊始终很谦逊。放眼未来,他道出了三点期盼:一是在退休前争取再获1项成果,为学校争光。二是退休前培养一个接班的学生。三是不想有太多的打扰,获奖只是个表面现象,获奖也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事,自己依然会潜心科研心无旁骛。
(编辑 一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