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教学科研

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放大学科集聚效应 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5-04-10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在2015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科技处处长 许晓宏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三大办学职能之一,是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的数量,科研经费的增长,论文、专利、获奖等成果的产出,是衡量一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及能否济身于同行前列的重要指标。

科技处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主体管理部门,始终秉承朱书记、校党委“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的办学理念,扎实贯彻谢校长、校行政“强者更强、优者更优,积极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充分扩大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放大效应”的工作指导思想,全力推进各项科研工作!

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学院和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实现了2014年度的主要预期目标,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下面,我分三个部分向大家报告:

报告第一部分,2014年度的主要工作业绩,概括起来有8个方面:

1、国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总数57项,在省属高校中位列第一。

2、在国家科研政策大幅调整的情况下,稳定了科研经费,同比增长1.9%。

3、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数量大幅提升,全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4项,其中国家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

4、防漏堵漏技术研究室正式授牌成为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实现我校国家级实验室“零”的突破;获批“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40个校级科研机构和1个校企合作研发中心“石油工程研究中心”。

5、高水平学术论文与著作数量明显提升。学校全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73篇,其中,权威期刊70篇,同比增长11.1%;核心期刊958篇,同比增长21.6%。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4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33篇,同比增长44.6%; CSSCI检索51篇,同比增长82.1%。公开出版学术著作76部,同比增长33.3%。

6、学术交流活动提档升级,新设的高端学术论坛品牌——“长江讲坛”如火如荼,并得到主流媒体光明网的报道,学校影响力大幅提升。

7、成功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工作初显成效。

8、立足荆州、服务湖北,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综合服务模式基本成型。

报告第二部分,主要经验及做法,概括起来有10个方面:

(一)狠抓过程控制管理,基金工作成效显著

为了做好基金申报工作,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申报工作方案,按照国家科学基金十月计划的工作部署,加强申报的组织工作,认真做好院系帮评、学校帮评和项目的推介工作。先后组织召开学校申报国家基金动员大会、院系动员大会、青年教师辅导和动员大会,召开各类基金申报经验交流会、帮评会50多场次,聘请校、内外专家100多人次进行面对面指导。项目报出后,我们又积极对项目评审的进展进行跟踪,多次赴国家基金委、省委宣传部等主管部门宣传介绍我校科研状况,搜集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院系和教师个人,积极为教师们服务。

近几年来,我们的基金立项数增幅明显,除今天要受表彰的单位外,农学院、化工学院也以5项而位居学校前列。

(二)加强组织提升服务,到账经费稳中有升

我们实行有组织的科研。暑假期间,组织相关学院分四条线路,由学校领导带队到石油企业、农业企业、工业企业进行走访,深化校企合作。组织参加涪陵页岩气石油工程技术研讨会和项目投标会,组织参加华北油田校企合作项目的投标活动,组织参加西南油气分公司、河南油田等项目的投标,组织农科的相关教师赴公安进行科技对接,组织参加第十届中国•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并获最佳组织奖。

截止2014年12月15日,我校全年新增科研项目数756项,同比增长2.9%。

(三)主动上门积极挖掘,成果奖励大幅上升

我们深入武汉校区、农学、化工、城建、机械等学院,了解科研骨干教师的科研进展,分析成果申报的可行性,开展科研成果的梳理与培育工作。通过上门服务,在挖掘出一批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报奖工作计划,及时召开科研成果鉴定与报奖培训会,部署了成果鉴定和报奖工作。

(四)集中资源多措并举,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集中优势资源,全面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建设。2014年度学校共设立校级科研机构40个,校企合作研发中心1个,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6个。

主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平台建设:

1、协助中石油集团公司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成功晋升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我校防漏堵漏技术研究室正式授牌成为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实现我校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2、在全面建设“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同时,启动“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2014年度两个中心获得专项建设经费1500万元。

3、加强校企合作,瞄准学科领域前沿,与江汉石油工程公司共建“石油工程研究中心”。结合双方优势、搭建科研平台、提升科研水平,助推江汉石油工程公司走专业化、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道路,打造高校、企业联手发展的新型科研模式。

4、详细制订科研机构评审办法、发展基金管理办法、量化评分办法等文件,规范和推进校级科研机构的建设工作,做好高级别平台的培育工作。

(五)打造品牌扩大交流,学术氛围日渐浓厚

1、设立“长江讲坛”,打造长江品牌。

“长江讲坛”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国内知名度的重要学术载体。经过精心准备,2014年度开展了3次讲座,分别为李德仁院士主讲的“畅谈智慧城市大数据”、顾海良教授主讲的“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启示录”及中国社科院院士王巍研究员主讲的“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直接听众超过1500人,老师学生受益匪浅。“长江讲坛”的成功举办,得到主流媒体光明网的报道,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坚持五月计划,扩大学术交流范围。

制定了“长江大学论文报告会五月计划”工作方案,各院系积极配合,第二届学术论文报告会顺利完成,得到全校老师的好评。此会分24个分会场,宣讲论文309篇,参会人数3062人。

3、支持院系开展学术活动。

全年各院系承(协)办省级以上的学术会议33场,校内各院系组织学术报告会280场,参加人数27947人次。

(六)设置机构专人专岗,技术转移初显成效

成功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专门平台。对有转化潜力的成果进行了梳理,积极挖掘成果进行技术转移。推荐20多项科技成果参加了新疆克拉玛依技术成果交易会,推荐相关成果参加了湖北省科技成果拍卖会。代表学校与湖北天银循环有限公司、湖北龙海化工集团公司、上海神开集团公司、柬埔寨瑞糧集团等国内国际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成功申报“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荆州)基地”,并开展“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研究工作。

(七)资源共享合作双赢,新农院建设稳步推进

积极参与华中农高区建设,在太湖管理区征购土地1907亩,规划建设长江大学农业科技创新园。针对实际需求,启动了49个服务三农项目,建立了17个多形式的新农村建设服务基地,教会农业土专家63人,开办了6期共1500人培训班。

(八)依法依规建章立制,学术管理规范有序

制定了《长江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厘清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先后审议通过《2014年职称评审方案》、《长江大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学术委员受有关职能部门聘请,参加各类人才推荐评审、职称评审、科研课题评审、科技奖励评审、科研管理制度研讨、处级干部民主推荐等工作,全年累计108人次参加,19个活动单元。

(九)增设学科交叉专项,放大效应逐步提升

结合我校实际,要走强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之路,充分发挥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放大效应。我们首次设立了SCI写作工程、医学与石油学科交叉研究的专项,借此寻找新的科研增长点,推动学科的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SCI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尤以化工学院最为突出,2014年又以22篇位居全校之首。我们希望通过设立SCI写作工程专项,由外语学院为主组成研究专班,负责对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论文进行翻译、润色和推荐发表,通过扩大国际交流的途径,加强与国际学术杂志和同行们的合作,以更加有效地提升我校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设立医学与石油学科的交叉研究专项,将我校医学学科的研究力量与石油优势学科进行结合,开展对石油行业从业人员健康问题的研究。

(十)统筹兼顾其它工作,科研管理有序运行

1、科技特派员工作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全年共派遣31位技特派员深入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服务内容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在科技厅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结会上我校作单位典型发言,在随后科技部的调研活动中,又应邀作为唯一一家武汉市以外的高校参加座谈,相关工作获科技部调研组的肯定。

2、项目登记及免税认定工作有序进行。2014年,办理科研项目立项登记共计739项。合同审核、盖章登记、外协审核等2500余次,发放资质文件3000余套。自2013年底我校科研项目取得免税资格后,科技处制定了免税管理办法,就免税办理过程制作了专门的流程图,方便广大科研教师。2014年,科研项目免税认定工作有序开展,完成515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办理120份技术合同退税,累计可退回税款110万余元,办理技术合同免税项目30项,累计为老师免除税款近45万余元。

3、保质保量完成年度的科研考核。为了做好考核工作,科技处早准备、早谋划,制定了《2014年度长江大学科研考核总体方案》,在校园网发布了《关于做好2014年科研考核工作的通知》,安排专人到各学院审核论文、著作、教材,加班加点完成了信息核对和数据统计工作,按时提交教师个人科研绩效数据和院系科研发展数据,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考核工作。

4、完成了省市科协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报告第三部分,2015年的工作部署

按照学校2015年工作要点的指示要求,我们在过程控制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完善,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拓宽科研项目渠道,加强科研平台管理,建立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人特我异”适合长江大学的科研发展之路。

概括起来有十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1、承前启后,继续实施“三大计划”

一是实施学术交流的“五月计划”;二是实施面向技术市场的暑期“科技对接计划”;三是实施国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的“十月计划”。

2、加强组织,努力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

在继续做好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申报的同时,重点培育以我校为第一单位的国家奖申报工程。从过去几年我校获得的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中遴选合适项目,对符合申报条件的重点项目,从3月份开始启动申报国家奖工作,发挥学校的组织功能,与推荐单位进行交流,拓宽申报渠道,加强与校外单位的合作,有意识地进行国家奖的培育。

3、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

一是组织专班全力建设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学校已经成立“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和“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建设工作组”,分8个工作小组正在全力推进该重大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按照实验室“全自动、全控制、全数字、全监控”的指导思想,自行研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湖盆沉积模拟实验室,为下一步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创造条件。

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江中游湿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按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要求,组织农学院和中心一起开展实体化运作工作,重点是做好学校与瑞糧集团和荆楚种业公司的实质性合作,为中心的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创造条件,为中心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奠定基础。

4、理顺关系,有效激活省部级科研平台

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估,使各级科研平台具备应有的活力,真正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推动新型智库建设为契机,创新人文社科科研平台建设机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全力推进楚文化研究院、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研究院的建设工作。

5、齐心协力,全面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工作

2015年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2014年度考核和中期检查,及时发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校专题研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和学院,和中心一起齐心协力,创新机制体制,全面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工作,通过两个中心的建设切实推动学校特色与优势的形成。

6、改革创新,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出台《长江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办法(暂行)》文件,规范和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完成长江大学资产公司的组建工作,筹建大学科技工业园,引入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提升学校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做好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验收的准备工作。

7、强化管理,切实发挥科研基金功效

管控好人文社科发展基金、基础学科研究基金、青年人才支持基金及科研机构发展基金等四类发展基金的运行,切实发挥基金的导向作用,做好项目与平台的培育工作。

8、加强合作,积极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园

长江大学农业科技创新园项目是学校的一个大投资建设项目,既是学校积极参与华中农高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农业科技园的建设,推进学校农业及相关学科产学研一体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以学校为主要参与方的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于荆州市的壮腰工程。

9、出台新政,培育壮大科研队伍

完成相关科研政策文件的废、改、立工作。重新修订科学研究的资助与奖励办法,在重视奖励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能有效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影响力的科研平台与成果的培育扶持力度;重新修订科研成果的认定管理办法,使科研成果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起草制订“长江大学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基金管理办法”,全面扶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凝聚、培育一批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我们积极倡导不仅是要锦上添花,更是要雪中送炭的工作思想,完善统一岗位考核、绩效核算、职称评定等体系中的科研管理制度,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和提高老师们参与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挖掘骨干、培育重点,凝练出重点研究团队及方向,在学术积累中建立起以领军人才为核心、梯队结构合理的团队学术风格,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学术能力和发展后劲。我们要积极营造出让我们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们有荣誉感、自豪感,能充分享受到尊严的氛围!

10、推陈出新,有效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外联,积极拓展与上级科技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拓宽项目来源渠道和合作领域;二是强化日常管理,规范技术合同登记制度,加大合同审查力度,完善合同存档工作制度,杜绝科研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和科研经费违规使用情况;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做到责任担当和服务意识的和谐统一,把任务和目标通过强化服务的方式向学院、老师进行传递。

各位老师,各位教授,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更加自觉地勤奋工作,努力成为谢校长所要求的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深邃的学术眼光、宽广的学术胸怀”的学者大师,始终做到同校党委“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为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为提高我校整体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再用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报告:

学校发展、吾辈有责、科学研究、有你有我、开拓创新、长大长大!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