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杨玉莹,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农学博士。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湖北省生物物理学会理事。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国家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动物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免疫病理学。研究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累计在专业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肉鸡群中普遍开始流行一种新的肿瘤性疾病。我国著名动物病理学家赵振华教授率先将其确定为髓细胞增生性白血病。杨玉莹教授与其博士导师赵振华教授较早地开展这种鸡群中出现的新生肿瘤性疾病的研究。在我国北方地区成功分离病原病毒后,确定了这种肿瘤性白血病病原属于新出现的禽白血病反转录病毒。随后在连续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10余年来对该反转录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理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白血病的诊断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杨玉莹教授特别对于反转录病毒的进化(即新反转录病毒出现的机制)以及禽内源性反转录病毒元件等内容开展了我国前所未有的研究。反转录病毒的是病毒学领域中的研究难点。与其它病毒不同,反转录病毒复制拥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反转录病毒感染细胞后,其本身所拥有的RNA不作为mRNA使用,而是由病毒所携带的反转录酶反转录为DNA;二是病毒利用整合酶将病毒的基因组整合至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以前病毒DNA的形式存在。这种独特的复制机制与细胞内染色体上排列的各种非感染性的反转座子完全共享。显然,宿主细胞DNA与前病毒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病毒的整合对反转录病毒的进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正是杨玉莹教授关注的焦点。目前,杨玉莹教授主要致力于研究我国重要优质鸡群反转录病毒进化痕迹及其对外源性病毒进化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养禽大国,长期以来我国的家禽存栏与禽产品产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我国养禽业的疾病防控水平仍有待于提高,尤其是这种通过重组出现的新病原微生物对于人类控制动物疫病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自然规律的本质上上讲,人类同动物传染病的斗争应该是永恒的主题。关于禽白血病病毒,人们并不了解我国家禽的内源性反转录病毒。多年来,杨玉莹教授始终跟踪和研究我国鸡群中不断出现变异和进化中的禽白血病病毒,这对于了解反转录病毒在野外田间进化规律以及人类进行禽白血病的防控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事动物病原微生物学30年来,杨玉莹教授先后主持了“口蹄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免疫电镜诊断技术研究”、“牛病毒性腹泻诊断技术研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措施研究”、“布鲁氏杆菌抗原蛋白的重组卡介苗构建研究”等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区域畜牧业的发展和疫病防控做出了贡献。
学术的意义在于求真。杨玉莹教授始终坚持推崇学术、探求真理的治学理念。多年来,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研究者,他坚守严谨的学术作风,做好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了众多合格人才。其中,有些已成为行业企业中的领军人才。与此同时,他十分重视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他们创造研究条件,鼓励他们在教育科研事业中尽快地成长起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编辑 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