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吴楠,博士,副教授。2005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获得石油地质专业学士学位。2007年6月及2010年6月,分别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油气资源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1年8月至今,任职于地球科学学院石油系。2013年6月,获评副教授;入选“科研百人”。
研究领域
一直从事复杂含油气盆地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其富集贫化模式。
主要成果
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主持纵向科研课题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新教师类基金1项、湖北省教育厅中青年人才科研项目1项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2项。作为项目第二负责人及研究骨干参与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横向科研课题若干,科研经费累积逾200万元。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6篇。
经过10余年的持续研究,所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归纳为三部分内容:
1.深层勘探领域次生凝析气藏的成因模式
以塔里木盆地作为靶区,通过对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的细化研究,进一步识别出两类次生凝析气藏。其中,饱和性次生凝析气藏的成因为:气侵作用下的原地分馏作用。随着干气对原始油气藏的持续注入,一方面排驱圈闭中的原始油导致体系中气油比的含量增加,重质组分逐渐减少,流体相图向凝析气型转变;另一方面,外来干气与原始油不断的混合、分馏导致气相中的油质馏分逐渐增多,并最终形成凝析气藏。因此,此类凝析气藏必须带有油环以弥补缺少降压过程所导致的相分馏程度较低的事实。不饱和凝析气藏的成因为:降压分馏作用。喜山期的断裂活化诱发了轮南低凸起降压分馏作用。降压分馏过程中将导致饱和凝析气藏或是饱和油藏中发生深度相分馏作用,大量承载了油质馏分的气相组分沿垂向运移通道调整至浅部圈闭,形成凝析气藏。因此,此类凝析气藏应具有地露压差较大,在地下为纯气态凝析气藏的特征。
2.基于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对于气洗改造作用开展量化识别
在地球化学领域,影响原油原始组成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差异、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不同、烃类流体的流动以及相分馏作用。其中,相分馏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流体相行为在油气勘探及开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气洗作用是相分馏作用的一种模式。过量外来干气对于原始油藏的不断侵入、冲刷将导致气洗作用的发生。气洗作用并非特定的区域性行为,在全球范围内,气洗作用广泛发育于各大油气产区,包括北美墨西哥湾、北海地区、印尼近海等。
激光拉曼光谱是测定物质分子组成的一种微观分析技术。目前,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岩矿学、材料学、文物鉴定以及环境保护研究等。通过对塔北隆起各层系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的分析,气洗作用仅发生于奥陶系储层中,且自气源区向西气洗作用强度依次减弱,拉曼光谱结果显示轮古西地区并未发生干气混入,这也直接反映出喜山期来源于草湖凹陷的大量干气的优势运移通道被限制于海西早期运动所形成的奥陶系岩溶缝洞体系中的事实。
3.以系统论的观点探讨塔北隆起油气成藏模式
依照系统论的思想,系统要素的个体行为受同一系统中所有其他要素的联合控制。在油气成藏体系中,油气充注仅是成藏体系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着眼于油气成藏系统的整体性,油气充注应是一个涉及到生、储、盖、圈、运、聚、保等所有成藏要素的动态过程。因此,以油气成藏体系的整体功能状态(即经勘探实践所证实的油气藏及其流体性质的分布特征)为前提,建立了塔北隆起的油气成藏模式:
(1)寒武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为加里东晚期, 源自寒武系烃源岩加里东晚期的油气充注过程对于现今塔河-轮南地区特大型油气藏的形成贡献甚微。
(2)塔河-轮南地区现今源自奥陶系烃源岩的油气充注过程应发生于海西早期强烈构造抬升之后——石炭系沉积初期。油气在发生充注的同时,由于封闭条件较差遭氧化降解形成重质稠油。
(3)喜山期捕获形成的第二期烃类包裹体经证实亦非是源自奥陶系烃源岩晚期形成的高成熟度原油的充注响应,而是奥陶系原始油藏经喜山期强烈气洗相分馏改造后包含大量轻质油分的天然气在持续运移过程中被捕集的结果。
(编辑 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