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马东方,博士,农学院副教授。现为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湖北供销庄稼医院公共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专家库高级顾问。2007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13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专业植物免疫学方向,获农学博士学位;2015年晋升副教授。
为本科生讲授《生物化学》《微生物》《农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为硕士生讲授《植物免疫学》等课程。获2014-2015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连续两年指导本科生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研究领域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了植物抗病性研究与应用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基础研究方向:小麦抗病资源的挖掘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应用研究方向:分子辅助选择适应湖北种植的小麦抗病稳产品种选育。研究方向符合“高效、生态、安全、环保”的绿色植保新观念。研究结果可明确小麦品种和后备品种抗病性情况,而且选育的抗病品种直接用于生产,为品种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小麦病害防治工作。
主要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开放基金、长江大学作物学省级重点学科青年教师创新提升计划项目等8项科研项目。另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在《Molecular Breeding》《Crop Protection》《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作物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西北农业学报》《西南农业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8篇,权威期刊4篇。
1.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黄淮麦区是我国优质小麦主产区和最重要的小麦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条锈病、白粉病的春季流行区。鉴于此,从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黄淮麦区收集了216个品种(系),包括目前广泛种植的主栽品种、新近审定的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研究发现苗期条锈病抗性整体水平较高,白粉病抗性整体水平较低,且同时对2种病害均表现抗病的品种仅占18.31%;成株期抗性整体水平较低,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品种分别占21.76%和27.78%,对2种病害都表现抗病的品种仅占2.78%。明确了这些品种(系)的抗性状况。
2.在抗病基因挖掘方面,从农家品种、近缘种属、特殊品种三个方向入手。首次在农家品种白大头中发掘了一个持久成株抗条锈病新基因YrBai,将其定位在小麦6DS染色体上,获得的分子标记及YrBai将为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在小麦近缘种属华山新麦草与小麦杂交的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中成功挖掘到三个抗条锈病基因YrHA、YrHu和YrH9014,拓展了小麦的抗条锈病基因库,为培育抗病性品种和控制小麦条锈病提供了重要抗病资源。对从甘肃省引进的主栽品种小麦中梁12和中梁16,分别定位了2对抗条锈病基因,丰富了我国小麦的抗条锈病基因库,为正在开展的抗病基因聚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育种材料。
3.以上研究成果正用于高产优质抗逆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工作中。参与选育出1份小麦高代品系参加湖北省2015-2016年省级区域试验,新选育优异高代品系2份,为后继参加省级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奠定了基础。
(编辑 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