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长江人才】杰出人才尹太举

发布时间:2016-08-28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尹太举,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5年、1998年毕业于原江汉石油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中石化中原油田博士后工作站出站,2011-2012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经济地质调查局访问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协会会员、石油学会会员。

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储层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油气地质工程》《储层地质与建模》《储层表征》《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Geology》等课程,指导和合作指导博、硕士毕业生40余名。目前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7人。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应用沉积学和开发地质学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973子项等8项,其它项目20余项。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内部结构分析、储层流动单元分析与剩余油预测、浅水三角洲沉积等方面具有较深入的认识。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湖北省教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国际会议交流论文7篇。获专利权4项。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博士后,2007年被评为荆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主要成果

在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与控制剩余油因素领域,主持了“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与流动单元研究”,作为骨干完成了“建筑结构分析与控制剩余油分布因素研究”“马厂油田建筑结构分析”“枣南油田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与剩余油研究”等研究项目,率先将储层建筑结构分析法应用于地下储层研究,探讨了精细井网条件下的沉积学研究方法,提出了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法、基于过程的储层建筑结构分析和叠覆朵体的储层结构分析思路。首次基于密井网建立了地下地质知识库,形成了一套高含水储层描述和剩余油分析技术,成为南阳油田主导地质研究技术,该技术后来在南阳、中原、胜利等油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相关油藏采收率2%以上。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领域,主持完成了“濮城油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普光气田层序地层学研究及滩礁相储层预测”“马海以东地区构造岩相及岩性油气藏目标评价”等项目,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由勘探引入油气田开发,形成了相应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基准面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及对油气和剩余油分布的控制,设计了基于基准面的地层发育预测算法。并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演化及分布预测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基于基准面旋回的地层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沉积过程——沉积响应,预测了地层分布。成果在中原油田应用中,新增原油可采储量144.5万吨,成果实施5年中累计增油8.5万吨,新增利税1.19亿元,成果应用于普光气田新增天然气产量53亿方,新增产值51亿元,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储层流动单元分析领域,主持了“储层建模结构分析与流动单元研究”“濮53块流动单元研究”“柴达木盆地主务油藏储层建模与数值模拟研究”等项目,提出了物性参数综合分析法、基于物性自然分段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基于分段式的神经网络物性解释技术和基于流动单元的油藏动用数值模拟,形成了系统的流动单元非均质表征技术,并使该技术从理论走向了生产,为高含水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该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石化中原油田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领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调查与物理模拟”、“叠覆式浅水三角洲形成机理及内部结构解剖”(第二负责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高含水油田精细储层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综合预测”和“大面积砂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中石油重大专项子项“柴达木盆地跃进油区主力油藏三维地质建模及剩余油数模方案研究”、中海油勘探先导项目“渤海海域上第三系沉积环境、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综合研究”、“莱北地区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精细分析与有利岩性目标预测”、“黄河口地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等项目。在渤海海域首次对整个渤海海域新近系沉积体系进行了全面研究,编制了该区上第三系的岩相古地理图,对该区的浅水三角洲的形成、发育、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明了渤海海域勘探方向,为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年新增7000万吨储量奠定了地质基础,成果获得中海油科技进步一等奖。以该成果为基础,中海油正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青海油田主力区块研究中,明确了该区部分油区沉积体系为浅水三角洲体系,分析了该区的沉积体系特征,提出了该区地质新认识,为提高该区的采收率做出贡献。

在大面积砂岩储层成因机理研究中,以现代调查、湖盆模拟等为手段,查清了浅水湖盆砂体大面积发育的机理,提出了浅水三角洲平原大面积砂体的接替成因、剩余成因模式等,为大型气田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在大庆主力层段浅水三角洲研究中,提出了叠覆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探讨了新的浅水三角洲内部结构分析方法,并针对其内部结构开展了剩余油预测研究。

作为开发地质方面的专家,尹博士一直将认识油藏地下真实、提高油气采收率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用,很好地指导了油田开发。

(编辑 陆峰)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