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李少华,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原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2000年毕业于原江汉石油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作访问学者。2012年晋升教授,2014年聘为教授三级岗位;2012年被选拔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
每年主讲1-2门本科生专业课、2门研究生专业课;已培养30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5篇。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1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省部级及油田横向项目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2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省部级奖励6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李少华大学阶段学习的是石油地质专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进行了1年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培训。1995年开始参与科研工作,从此便与数学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后的20多年学习和工作中,他一直致力于地质与数学、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科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在石油地质统计学及储层建模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在建模数据分析方面:提出用滞后距倒数为权系数的线性规划法进行球状模型的参数估计,提高了拟合精度;把储层随机建模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数据管理、数据质量控制、多种信息综合及结果可视化等方面的能力;在国内率先引入去丛聚分析法,并提出了利用泰森多边形的去丛聚新方法;设计并实现了曲流河、三角洲储层地质知识库系统,并已经具备较丰富的信息,能够为建模和地质研究提供指导。
2、在建模算法方面:提出了多物源条件下储层随机建模的方法,解决传统方法只能够模拟单一物源的问题;提出了优先在未填充目标对象的地方产生新对象中心点的布尔模拟方法,更加真实刻画砂体的叠置关系;针对传统基于目标建模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地质规律约束下的河道建模方法和非对称河道建模方法;提出了校正克里金估值中条带效应的新方法;在国内率先引入基于沉积过程的建模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改进与完善,较好解决了曲流河点坝侧积体训练图像的建立问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并行建模算法的研究,较大幅度提高了模拟计算的效率;开展了冲积扇储层构型建模方法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基于目标的河道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过程模拟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新方法,较好地构建了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型;提出了基于邻近等间距取样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新方法,不仅较好地再现了沉积样式,还极大地提高了模拟效率;提出了针对薄夹层的渗透率粗化方法,较好解决了精细地质模型与数模粗化模型的一致性问题;在裂缝建模方面,提出了等效裂缝建模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网格数量多且裂缝密度大的裂缝建模问题,并且还提出一种合理刻画裂缝间距的裂缝建模新方法;提出了一种断层破碎带建模方法,能够利用现有商品化软件建立断层破碎带模型。
3、在模拟结果分析处理方面:利用试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定量评价了储量计算中的不确定性,为开发风险评估提供依据;采用试验设计的方法,评价了基于目标建模方法、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对河流相储层砂体连通体积的影响,为实际建模工作中参数的合理选择提供了参考;提出了新的模型优选静态地质指标,能够更全面的区分不同实现的差异,优于传统的基于储量的模型优选方法;引入模型去噪方法,并提出改进方法,使得模拟结果更符合地质实际;实现了岩性符号充填的沉积相模型可视化技术,丰富了模型的展示手段。
4、在应用领域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煤层气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研究,将先进的储层建模技术引入到煤层气研究领域,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将先进的储层建模技术应用到页岩气概率储量计算中,采用地质约束下的多参数协同模拟的方法合理预测储量计算中的关键参数,利用实验设计的方法确定模拟方案,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页岩气储量的评价模型,并定量评价影响储量计算的关键地质参数,降低开发风险。
李少华注重学术交流,2007-2008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著名地质统计学家Clayton教授的研究组作学术访问交流1年,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2007年作为中国入选会议的两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在葡萄牙举办的国际石油地质统计学会议,2012年作为中国高校唯一的代表在挪威举办的第9届地质统计学大会作学术报告,2012年作为特邀专家在第6届新疆石油学会举办的油藏描述会议上作大会报告,2014年在全国开发地质学大会作大会主题发言,2016年中石化研究院两次邀请讲学。李少华所在的研究团队在石油地质统计与建模研究领域已经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较大影响力。
(编辑 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