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学院青年志愿者支队成立于2004年,前身是“长江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家电义务维修青年志愿队”。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情暖凉山”爱心募捐、“清城”清扫城墙活动、“桂馨书屋”日光小学、联合小学支教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等。2016年在“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中入围全国优秀团队。
荷花小学位于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付柳村,现在的校舍是我校体育学院吴环成教授捐建而成。全校共有8个班级250多名学生。其中幼儿园3个班,小学5个班,全校仅有10位老师,专业老师和图书资源十分匮乏;这里8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因为信息闭塞,这里的孩子对知识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望。2016年暑假期间,长江大学驶向远方的“悦”读号教育关爱实践团派出一支前往付柳村荷花小学的共12人的队伍“小新星支教团”进行支教活动,对超过50名的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及知识方面的引导。
支教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那里的环境一开始就给队员们一个“下马威”。夏天,队员们就睡在由教室改成的宿舍里,因为没有床铺,他们只能打地铺,对他们最大的考验还是蚊虫、蜘蛛、蟑螂。冬天,因为教室的门无法完全合上,凛冽的寒风就不断地往屋里灌,队员们只有紧紧裹住身上的棉被,但却未曾听到他们言一声辛苦。
由于这里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在他们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就担任着父母的角色,而爷爷奶奶大多只是关注孩子是否吃得饱、穿得暖,但是他们哪知道孩子们内心深处却渴望交流、渴望理解、渴望关爱。
支教队员王勇是支教团中最善于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通过接触他发现,在这个缺乏关爱的集体里,有的孩子孤僻不愿和别人交流,有的孩子调皮不愿融入集体,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都能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要适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可能真的就能改变他们的处境。
王勇说,“记得有一次我们开展户外实践课‘搭廊桥’,有一个平时就爱调皮捣蛋的孩子,当几个小组的同学们都在努力的用木筷搭桥时,他却在一旁捣乱的说:快倒呀,快倒呀……可能常人第一反应就是驱赶他,其实他那一刻内心是非常渴望融入进去的,但他却不知道怎么融入集体,他想要得到额外的关注,便极力的用破坏性的行为吸引人们注意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但是渴望理解的他常常得到的却是大家的责备。在我们不断地鼓励他加入进去后,他在整个团队中不自觉的扮演起领导者的角色,最后他们这一组廊桥搭的最高。在活动结束的第二天,他就从家里给我们几个队员带了很多小西红柿和零食,主动和我们一起聊天玩游戏,这时候我们知道他正在一点点的改变……”
今年的支教行动还有着明确的目标:给荷花小学搭建一个书屋。此次书屋的搭建是在2015年寒假期间的书屋搭建的基础上进行的,书屋搭建方面桂馨基金会捐赠的书籍的分类上架已经全部完成,实践团成员还整理了荷花小学图书室内其他书籍,并对书屋的布局以及装饰做了重新规划,使书屋焕发出光彩。书屋搭建完成后,他们还带领孩子们正确阅读,爱上阅读,使阅读长效化,教育长效化。
他们通过对图书的分类整理,将书屋的运行带上了正常轨道。书籍种类的丰富多彩,为孩子们开拓出另一片新天地。
“带领他们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真正读懂书,而不是胡乱看。例如我们通过绘本课,让他们知道绘本课本不是简单的图画集,其中的图画富有很深的哲理……我们可能在短短的支教时间内教给他们的东西很有限,但是书中的知识是无限的,书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责任就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好书籍。”青志队队长孔小茜说,“本次活动以‘悦读’为主题,旨在培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并且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最终形成长效化的教育方式。”
他们还通过对留守儿童调研及走访,呼吁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荷花小学在留守儿童方面,共对85名乡镇群众、18位老师、75名孩子进行了有关留守儿童生理及心理状况及当地留守儿童政策的调查。通过调研取得了当地留守儿童的详细且真实的资料。
通过支教,他们不仅仅让孩子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帮助他们打开了心扉,对于支教队员们而言,也是一段无法割舍的记忆。他们是一群普通人,但是他们的身上却传承着令人感动的奉献精神。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而是你付出了多少。他们是筑梦使者,是他们让孩子们的梦想不再遥远。他们温暖了孩子们,也温暖了你我。(校团委供稿)
(编辑 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