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胡艳华,博士,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长江大学社会救助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社会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教学上,主要担任《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工作价值与理论》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科研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妇联和教育厅项目各1项,参与部级法学研究课题1项,参与湖北省社科基金和校级教研项目各1项。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权威期刊2篇,CSSCI检索期刊4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1篇;出版专著1部,参译著作1部。
在科研圈里,她犹如一朵洁白的玉兰,剔透玲珑却又坚韧不渝,凭借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历经千辛万苦在科研这条路上逐渐绽放光彩。
为了提升学术能力,胡艳华抓住机会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15年7月赴南京大学参加全球化时代的田野工作与民族志国际学术工作坊提交论文并作报告,2013年6月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人类学高级论坛提交论文并作报告,2013年1月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亚洲人类学第五届研究生论坛提交论文并作报告,2011年12月到香港中文大学参加香港社会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提交论文并作报告,2011年11月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交叉学科创新论坛提交论文并作报告。
然而,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艰难付出。在湖北省妇联的科研项目“特殊家庭儿童困境及其社会政策研究”中,胡艳华带领的团队从问卷设计到实地调研,马不停蹄地为每一个细节尽心尽力。“记得我们在对各个社区进行集中访谈后已经快晚上七点了,胡老师没有顾得上吃饭,在回校的车上把各项事宜安排好后匆匆奔向办公室……”一位参加调研的学生说。“为了申报国家社科项目,胡老师更是常常加班至深夜,查文献、写项目,写了改、改了写,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我们都很佩服,她真是效率高!”……法学院的师生们都知道,每一个工作日的晚上,胡艳华定会在办公室为科研而独自探索。
胡艳华家在武汉,但她并不是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可以回去与家人团聚。就在清明假期前夕,家中不满十岁的儿子电话里询问妈妈的归期,胡艳华满怀歉意地告诉儿子自己最近有关科研上的事无法推脱,需要加班加点进行……
除了科研工作,胡艳华还为本科生讲授《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工作价值与理论》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注重学生模拟实验、案例分析,她常常将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授课方式轻松活泼、趣味无穷。在课堂中,她尤为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后总是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
有人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也许,胡艳华就是这样一朵花;而且,这朵用爱浇灌的花儿会愈加明艳、愈加耀眼。
(编辑 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