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赵映川,博士,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其中,5篇被CSSCI收录,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专著《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制度研究》分别获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湖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赵映川就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经过三年的学习、研究,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制度研究》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这种肯定更是坚定了她沿着这个选题继续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她申报了教育部规划课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制度的评价研究》,课题获批后,她跟课题组成员一起,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对教师进行访谈、对津贴制度制定者进行调研,最终提前完成研究任务,于2014年顺利结题。这个课题研究,让赵映川对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和了解,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调研过程中,很多老师坦言:“为了多拿点业绩津贴,我们拼命地上课、拼命写文章,但是,到底课堂效果如何、文章创新在哪,我们根本无暇顾及。这种‘算工分’的薪酬制度让我们的工作与流水线作业有什么区别,想想都觉得悲哀。”这些教师的话语无数次在赵映川的脑海中回响,也让她认识到:高校教师薪酬制度与他们的职业特点紧密相关,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必须厘清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带着这种思考,2013年,赵映川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基于学术职业视角的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研究》,7月份接到立项通知后,为了查阅有关高校教师职业起源、发展等历史资料,她立即带领研究生前往国家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查阅文献,每天,她们必在开馆的第一时间进入、闭馆的最后一刻才离开;为了了解“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吸引力,她和团队成员对2013我校新进教师进行了访谈,20多位教师的访谈录音最后整理成的文稿有20多万字;为了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她设计了《高校教师职业声望调查问卷》,通过各种渠道,共发放并且回收的有效问卷有2000多份;为了了解高校教师对薪酬的满意度,课题组设计了《高校教师薪酬调查问卷》。无论是访谈提纲的拟定、正式访谈,还是调查问卷的设计、分析,赵映川都亲自参与、严格把关。在这些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最后发表论文9篇,其中CSSCI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完成书稿一部;撰写研究报告一份。
除了申报纵向课题外,赵映川还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为多家石油、石化企业设计绩效考核系统。近年来,石油、石化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管理改革,其中,绩效考核既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又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最难设计和执行的一项制度。因此,企业急需专业人士为它们设计绩效考核系统。赵映川在接受企业研究委托后,在酷热的夏天,远赴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轮台县、地处豫西南的南洋盆地;在极寒的冬天,远赴地处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克拉玛依市、地处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盘锦市,深入企业调研。正是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课题组设计的绩效考核系统受到了企业的肯定和好评,并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赵映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与她坚守的信念——“我亦无争,天亦美”密不可分。无论外界多么纷繁复杂,她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享受学术寂寞带来的内心宁静和安适。她不喜欢竞争,因为她认为:每个人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她自己,当有一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和强大时,人生就会到达 “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编辑 胡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