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马卫国,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被聘为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委员会钻机标准化工作部专家。曾被授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第二届“十大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主讲“石油钻采机械”本科必修专业课;“钻完井工程技术与工具”本科选修课;“油气装备新进展”和“流体测试技术”2门研究生专业课;培养硕士研究生23人;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任务“连续管侧钻与老井加深钻井工艺”1项;主持中石油创新基金项目“不同井身结构连续油管柱井下力学行为实验研究”1项;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石油创新基金项目3项;主持开发油田合作横向项目2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实践是科研的源泉 创新是求真的法宝
马卫国教授在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24年,始终坚持科研来源于工程实际。深入油田、深入工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一贯的创新研究思路。
2001年西气东输河南温县黄河穿越工程出现钻柱断脱在水平井筒中的严重事故,构成西气东输瓶颈。中石油组织火线立项解决工程问题,他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深厚的研究功底,果断提出强制水力混合装置配置钻井液,达到即配即用的效果,解决了常规配浆不能充分水化而发生卡阻的问题。该项研究及成果当年立项、当年应用、当年被评为中石油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长庆油田连续管作业发生卡阻、断脱事故和连续管井下作业工艺开发的现状,他积极奔赴油田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出了连续管柱井下力学行为研究、作业系统流体流动研究、冲砂洗井、水力喷射、拖动压裂等工艺因素影响研究及作业安全性研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先后合作完成了2个项目,为长庆油田连续管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先进的完井作业技术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早在2007年,他就敏锐地意识到大管径连续管钻井这一发展趋势,与企业联合开展了设备、工具、工艺等新技术研究。2011年他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6项目第6课题任务之“连续管侧钻与老井加深钻井工艺”研究,系统地提出了钻井工艺、钻井液体系与配方、高速低扭矩破岩、管柱力学与安全钻井、系统流体流动等多项工艺难题的研究;2008年,他先后赴陕西韩城煤层气工程现场和山西长治煤层气工程现场考察,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针对中石油渤海钻探公司煤层气水平井钻井洞穴井特大孔径比扩孔钻井问题,提出了水力切割与扩孔钻头同步破岩方法,达到降低钻头扭矩实现高效率钻井的目的,并形成合作项目,项目成果为煤层气洞穴井扩孔钻井工程技术提供了参考性依据;针对煤层气注气助排欠平衡钻井返排不畅问题,避开复杂的岩屑运移理论求解方法,应用有限元方法求解了井筒环空返排气液固三相流动,直接有效地揭示了井筒中气液固流动规律,优化了钻井参数,为煤层气注气助排欠平衡钻井工艺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卫国教授坚信问题导向科研,创新解决技术难题。
培育方向 凝结团队 领军科研
马卫国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连续油管作业机国产化研究,先后组织在国内各油田、中石油、中石化进行调研、赴国外进行考察,坚信连续油管作业技术面向国内低压、低渗、低产油气藏、复杂结构水平井开发、气田开发和生产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他调入长江大学在机械工程学院的支持下,组建了油气装备研究所。他进入长江大学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大管径连续油管作业机的研制。他带领研究所全体成员围绕连续油管作业机展开了一系列的科研难题研究。研究中,他意识到连续油管作业技术的国产化应用,必须有作业工艺技术的引领。
在长江大学的几年里,他的研究团队先后与中石油、长庆油田、吐哈油田、渤海钻探、江汉机械研究所、江汉四机厂等油田和企业广泛合作,开展了连续油管管柱力学行为研究、清砂洗井、水力喷射压裂作业工艺、连续油管水平井延伸、速度管柱、连续油管侧钻与老井加深等工艺技术和工具开发研究。完成与连续油管作业技术相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中石油创新基金项目3项;青海省经委项目1项;油田和企业横向项目8项。他凝结了基础理论功底扎实、科研经验丰富、勇于攻关的教授、博士7人左右,带领副教授、年轻教师参与研究10多人,涉及机械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培育博士生1人,硕士生14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授权),或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授权),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建立试验台架2台套。
近两年,他又开始了钻井固控与油田环保设备方向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研究团队。科研百人是科研的领军人,他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开发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为连续油管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凝结了一支创新团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老师、研究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带领的油气装备研究所先后获机械学院优秀党支部、长江大学优秀党支部;他也荣获2015年长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编辑 胡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