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科研百人】邹华文:玉米抗逆信号通路的探究者

发布时间:2017-03-28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邹华文,博士,农学院教授。2008、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终身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Basic Sciences (Pakistan)编委,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等多家SCI源期刊的通讯审稿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抽检通讯评议专家。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非生物逆境关联基因的挖掘及种质资源创新团队”的PI。

十二五期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1项、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以长江大学为第一单位的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在Current Biology, Plant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 Plant Omic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等SCI杂志上发表文章9篇,权威期刊1篇,EI核心1篇;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每年主讲1-2门农学核心专业课,2门研究生专业课;已培养4名硕士研究生;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每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超过5亿亩,总产量超过2亿吨,是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时达到最大的作物,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但是,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耕地为5.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8%,另外还有5.54亿亩的盐渍化土地,所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玉米的产量。因此,理解逆境信号在植物体内的传导途径和逆境响应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在理论上和生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邹华文教授及其团队成员一直致力于玉米Pto/Pti1信号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网络解析。尽管Lorbiecke实验室称他们是世界上首次在单子叶植物玉米中开展对Pti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但是实际上他们的相关工作发表(BMC Plant Biology. 2006, 6)比邹华文教授的相关工作发表(Plant Science, 2006, 171)晚了半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433)的资助下,研究了玉米中的Pto生物学功能,并对玉米中Pto/Pti1信号调控的下游因子做了系统的基因芯片分析。通过研究,他们提出了“玉米中的Pto/Pti1信号可能更侧重于植物对非生物逆境信号的传递”这一观点。

在对Pto/Pti1信号调控的下游因子分析研究中,他们发现一个转脂蛋白成员(Lipid transfer protein, LTP3)极有可能是Pto/Pti1信号的下游成员,从而把Pto/Pti1信号与植物体内脂信号联系起来。在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No. 2010CDA096)的资助下,他们对LTP3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验证,结果转基因株系在高盐培养基中表现出较高的萌发能力,生长在土壤中的转基因株系在受到高盐胁迫时,多数能正常开花结果,完成生活史,而大多数野生型不能完成生活史,表明过量表达LTP3基因的拟南芥表现出明显的抗盐能力。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471510)的资助下,他们开展了解析LTP3上游调控机制的研究工作,试图明确联系Pto/Pti1与LTP3之间的信号分子。在国际上首次揭示玉米中Pto/Pti1信号途径提高耐盐性的分子机制。

申请者的相关研究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2015年8月份应邀参加“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举办的“玉米分子育种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做报告,扩大了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力。2016年2月,接受邀请作为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Basic Sciences (Pakistan)杂志的编委会成员。

邹华文教授目前还兼任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非生物逆境关联基因的挖掘及种质资源创新团队”的PI,同时从事玉米耐非生物胁迫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工作。

(编辑 胡红霞)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