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单位: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小巧的“黑匣子”、闪烁的仪器指示灯、不断更改的电子线路、学生自制的体重秤……一进入王军民老师的课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画面。“大到就业方向,小到实验中的难题,王军民老师总是能给出最高效的解决方法。”他的学生如是说道。在王军民老师利用空余时间负责建立的1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他自筹资金为学生购买相关器材和20台电脑,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事实上,王军民老师不仅仅在指导学生发展思路、就业方向上给出中肯的指导,他更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大潮,成果十分显著。
自2012年以来,王军民老师鼓励所带的学生报名参加由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学联组织开展湖北省“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每年都有2项创新、2项创业申报成功。目前已完成的创新创业项目已达10项,如便携式电火花震源最早就是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在油田和工程物探广泛实验,并一举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
王军民老师将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在全校公开讲授《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课程。在讲授课程之外也不忘大力发展学生的兴趣教育,利用业余时间成立了3D打印机协会、无人机交流协会,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也能够接触科技前沿的知识。
对于学生本身的教育,王军民老师坦言道:“并不是成绩越好、表现越优异的学生越讨人喜欢。我曾经教过一位学生,他的家庭困难,别人说他患有自闭症,我给他在实验室分配工作岗位。后来他与其他同学学习计算机,只有他坚持到了最后,最终被北京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录用。”
的确,学术上的教育是看得见的成果,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对一位老师更高的要求和评价。对于以“实干家”著称的王军民老师而言,师德不仅仅在于此。
“曾经有一位学生,家里氛围敦促他从事石油行业,可他就是跟父母对着干,在学校门口开了一家自行车铺,不停挂科,浪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王军民老师说道,“后来他在机缘巧合之下听了我的一节关于计算机的公选课,终于找到了真正的方向。接下来他埋头苦学,虽然因为挂科过多还是没有拿到毕业证,但最终还是凭借过硬的计算机能力被深圳的一家公司免试用期录取。”
“沙子是废物,水泥也是废物,但它们混在一起是混凝土,就是精品;大米是精品,汽油也是精品,但它们混在一起就是废物。是沙子是大米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做。”王军民老师在教学中,常引用这样的例子来说明“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实例中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更多的思想。
也正是因为实践和思想上的双重指导,王军民老师带的学生才有了如此卓越的成绩:《LX-10E+锚杆锚固质量检测仪创业计划》荣获2012年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创业竞赛湖北省金奖,并获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基于谱能分析法的桥梁预应力及注浆质量检测仪》荣获2015年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打印材料余量秤重系统和3D打印机触摸屏输入系统,已在网上销售近千套,销售5万元;在无人机的物探开发中,创新性地加入超低空测距系统,可以按照地形的变化控制飞行高度。该系统也已有相当多的用户在网上预订。
据统计,几年来在创新创业基地接受训练的毕业生,几乎都能在第一时间被高校(研究生)和企业录用。在他们的影响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同学积极主动参加这项活动。
学生有了切实的能力进步,前途和职业规划得以落实,进而形成“口碑”,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王军民老师关于学生创新创业的付出形成了如此的良性循环。
任何成果都不是凭空得到的——王军民老师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身体力行,以实践栽培学生,先后在2013年被长江大学授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2014年被评为长江大学优秀教师。
谈及如何做事时,王军民老师说道:“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复杂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如今,王军民老师的创新创业基地和他的学生们还将继续开花结果,一届一届的学生在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王军民老师的口碑也将随着学生之间的传播,成为创新创业大潮中闪亮的一颗巨星。
王军民,男,1960年4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物理系,2004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物理仪器的教学、开发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智能仪器、工程物探、电火花震源和大功率脉冲电磁场源研究、随机震源的编码研究。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地震勘探仪器原理》、《石油重磁电法勘探》、《地球物理仪器》、《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和《天然地震学》等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累计50余人,指导研究生18余人,其中2人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同时担任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创业计划指导教师,指导的队员分别获得过国家“银奖”和省大学生“挑战杯”一、二和三等奖。科研方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参加者先后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与横向协作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开发了多种物探仪器,多次受到省部级表彰。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
(编辑 胡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