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单位:法学院
脸上常挂着微笑,心中牵挂着学生,手上总是没闲着,脚步从来没停过。他,就是陈群辉,法学院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位朴实的“保姆”,他用他的热情和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把“兼职”做成“专职”
陈群辉是法学院一名专职教师,实习实训中心主任是兼职,但他从来没有临时的思想。除了教学外,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到法学院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中。
法学院成立以来,按照学院发展的迫切需要,学院党委确定了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后期的实施就交由陈群辉负责。他发现原有的实验室设施与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将社工和法学专业的优势发挥出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验室的选址、规划、设计、经费的落实以及与相关的部门和领导沟通,他都亲历亲为,尽心尽力,办公室里总有他的身影。
尽管这份工作是兼职,但他把它做成了“专职”。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其中有很多需要通过项目申报来争取。他从一个“门外汉”,经过不断地学习,渐渐地得心应手。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他经常到一些高校法学院、法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去参观学习,吸收经验。
在实验室安装过程中,有些设备经常是周末到货或安装。接到这些的电话通知,陈群辉总是全程陪同、督办。有时来不及吃饭,就叫外卖,有时忘记了,就干脆不吃了。供货商安装完毕,现场遗留一堆安装后边角废料,他自己动手,收拾现场,打扫卫生。
在他的努力下,崭新的、功能齐全的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室、社工多功能室、法律诊所等一系列的实验室都建起来了,基本上满足了法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需要。现在,当谈到某一实验室需要配备某一类型的设备时,他总是如数家珍,了然在胸,俨然从“门外汉”变成了“专家”。
实验室建起来了,下一步要着手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每年暑假的学生实习是他最忙的时候,从来都没有享受到同其他老师一样的休假待遇。他忙着联系法院、检察院、社会工作中心、司法局等实习单位,接着送学生到实习单位报到。2016年暑假,社工专业的实习又开始了。深圳实习18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几十人的队伍,前后20多天。“我本来可以不亲自去带队,交给实习学生负责人就可以了,但是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这么多人的实习实训大事,不敢有丝毫懈怠。”从深圳回来后,他马上又带领学生们在荆州本地的法律机构实习,整个暑假不停地奔波。
“你是一个兼职的实习实训中心主任,报酬没有多少,为什么这样投入呢?”有人提出疑问。“我年过半百,不需要外在的名声,也不需要给我多少钱,只要我的学生能够扎实实习,学到真本事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陈群辉这样答复。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陈群辉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他时刻关心学生冷暖,像朋友一样和学生谈心聊天。他经常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作为大学生法律服务团和四叶草社会工作协会的指导老师,他非常关心成员们的生活学习情况。他经常与社团负责人谈心,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去改进。当得知学生社团活动场所有困难,他向学院领导汇报后,从实训中心“挤”了一间作为社团活动场所。作为硕士生的导师,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他们指导学业规划,在酷暑和寒冬里亲自带领他们去实习。他同时担任班主任,也是经常到学生寝室、参加学生班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唯恐同学们有什么难处。他还经常自费请全班的学生聚餐,改善饮食,对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会尽最大努力给予资助。
“我是一名定向委培生,因为我平时还要工作,在校时间少,作为我的导师,陈群辉老师就经常通过电话、微信、qq、邮件或短信,细心辅导我写论文。”硕士研究生胡延鹤说,“当他的学生,我感到荣幸。”
“由于我的本科为非法学专业,进入研究生学习后,陈老师经常询问我学习上是否跟得上节奏,并安慰我要放松心态,慢慢调整。”赵青同学更有感触,“在第一次司法考试失败后,陈老师鼓励我再接再厉;在我生病住院期间,陈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都不忘给予我问候和帮助。”
爱生如子,学生也把他当成家长,郁闷时、委屈时、开心时都会与陈老师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同事当成家人
陈群辉老师还是院工会主席,他时常思考如何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更好地增强教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他把同事当成家人,当同事需要帮助时,也是全力以赴关心照顾。同事或家人生病了,他主动组织慰问,把组织温暖送到同事身边。近三年来,组织慰问30多人次。
一次,一同事因工作脱不开身,需要带领学生去外地参加一项比赛活动,同事请陈群辉救急。陈群辉二话没说,安排好自己工作后,替同事“救场”。
他还经常帮同事报账。因财务管理严格,报账程序复杂,学院一些博士老师,平时全身心忙于教学科研,对于项目报账却是一筹莫展。陈群辉得知情况后,主动与他们联系,提出要帮他们报账。许多年轻的博士很不好意思,说:“论年龄,您是我们的长辈,要您去帮忙报账,这样不合适啊。”可陈群辉却说:“我熟悉报账环节和要求,先给你们带个路。”见陈老师这样真诚,年轻的博士就不再坚持。接下任务后,陈群辉整理材料,一大早就去排队,有时因某张单据内容不全,往往在报账点与办公室来回奔波,他也乐此不疲。据大家回忆,他先后帮忙学院教师10多人报过账。
“帮忙老师报账虽然耗费精力,但教师科研教学任务繁忙,我想做点小事,帮他们减轻点负担。”在许多同事的催问下,陈群辉道出了他的心声。
当陈群辉得知学院准备把他推荐为“2017年温暖长大年度人物”候选人时,他坚持要求学院不要推荐自己。经过多方做工作后,他才勉强同意。他总说:“我只是比别人多做了点小事,不值得宣扬。”
陈群辉,男,生于1969年9月,湖北石首人。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副教授。现任长江大学法学院民法课程教师,硕士生导师,长江大学校工会委员,法学院分工会主席,法学院实习实训中心主任。他主持参与省级、校级科研项目12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2001年2月发表的《新闻媒体法制宣传中的误区及对策》和2013年4月发表的《农村残疾人文化权实现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湖北省L县的调研》两篇论文均被收录于CS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