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教学科研

【2017年温暖长大年度人物候选人】32经济学院农经博士群体:戴“帽”与脱“帽”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1-11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推荐单位:经济学院

金融、财政、人力资源、职业规划等时下或“时髦”或“热门”的词汇显得是那么被人青睐和追捧。可是,一旦在这些词汇前面加上“农”这个“帽子”,使他们变成了农业金融、农村财政、农民人力资源及职业规划,就显得是那么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但,在经济学院有这么一个博士群体,他们自从选择农业经济研究方向后,就义无反顾地戴上“农”这一顶“帽子”,为“三农”问题去首创、奉献、奋斗,目的就是为“三农”脱去“贫困”“落后”“无管理”“无文化”“无科技”等一系列与发展不平衡相关的“帽子”。

他们,就是以韦鸿、徐辉、何蒲明等为代表的经济学院农经博士群体。他们戴上“农”的“帽子”,为脱去农村发展“不美丽”“不充分”的“帽子”,在课堂、在田间、在企业等与人们倾心交谈,进行着调查、研究,并由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志选农经 矢志不渝

经济学院的农经博士们自跨入“农经门”的那一刻起,便心怀一颗至诚之心,无怨无悔地为“三农”发展脱去“穷”“苦”的“帽子”而全力付出。副院长何蒲明博士说:“我和我们院大多数农经博士一样,本来就出生在农村,也一直学着农经,从事着与农经相关的工作。因此,看着农业本身就会有种亲切感,并不会觉得它是一顶丢人的‘帽子’。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几年聚焦‘三农’问题,我认为国家重视的东西,肯定是个‘宝贝’,我愿意戴着这顶‘帽子’致力于农经问题的科研与教学。”作为学校“长江青年人才”和“长江大学教学名师”的何蒲明博士,除了承担本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担任着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会理事,还是荆州市科技思想库专家。

“有些人生来就喜欢挑战!”吴学兵博士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先是在事业单位工作了数年,后于2014年选择了回归学校,从事教师工作。他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戴着“农”这顶帽子都已经很适应、很舒服了,好像已经融在了一起似的。刚到长江大学不久,他便晋升为副教授,先后发表了数篇CSSCI论文,还出版了专著。他相信,农经学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学习农经专业的学生,无论是进事业单位搞科研还是去企业创业都有施展鸿图的机会。

志授农经 循循善诱

作为经济学院的农经博士群体,授课与学科建设是他们教研任务的重中之重,让农经专业学生与社会人士更加了解农业发展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关于教学与科研的联系与区别,曾靖博士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做好了,教学内容才能更加丰富,师生获取的知识越多,也就更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向新的目标迈进。

吴雪莲博士在学生眼里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经济学院“国情社情观察团”学生负责人高康如此评价。高康说:“我们根据华中农高区调研情况书写的近15000字的论文,吴老师一丝不苟地逐字逐句修改、批注,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8次。当时间冲突时,她也不会应付我们,而是委托其他老师来指导我们。”当然,其他经济学院博士在学生中同样都是有口皆碑的,比如,被学生亲热称为“兵哥”的吴学兵、带病上课感动学生的潘金霞……

此外,何蒲明、徐辉、吴学兵等经济学院农经博士还多次受邀前往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荆州市科协等为政府官员、农业龙头企业家讲课。

经济学院院长韦鸿评价说:“我们院的这一群农经博士们非常团结,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上,每个人都心有大我、无私奉献。尤其是今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点申报过程中,每一位农经博士都付出了辛勤的工作。当我看到农经专业在各大排行榜上的排名都在不断上升时,我感觉实现建成农经博士点这个心愿就有十足的把握了。”截至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在省学位办已通过评审,现已推荐到国家学位办进行评审。

据了解,我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在A类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排全国第22名(132所高校参与排名);在2017年一流学科排行榜中我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排名第44名,名列国内高水平学科;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的学科排名中,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排第29名,学科类型属于研究型,办学层次为中国知名学科。

志研农经 百折不挠

与教学相匹配的便是科研。科研发展的轨迹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它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存在。农经博士群体就是在科研的这片“荆棘丛”中百折不挠地披荆斩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济学院副院长徐辉博士便是这一农经博士群体的领头人之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他的主攻方向。他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和CSSCI收录论文1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各一部,并获得了省级、市级多项奖项。

作为一名90后女博士,贺亚亚老师在一群前辈面前也不甘示弱。在进校工作一年的时间里,她便承担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农业地理聚集的增长效应研究。她说,正因为自己喜爱,所以敢想敢拼的冲劲特别足。当然,她也会不断学习、不断向前辈请教,不会固步自封,会一直向前看。

据资料统计,经济学院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近五年来共发表CSSCI文章、出版专著共46篇(部);近五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代表性科研奖励5项。这些丰硕的成果,凝聚了经济学院农经博士群体的团结、奋斗与拼搏的心血。

韦鸿、何蒲明、徐辉、魏君英、童伟伟、吴雪莲、吴学兵、曾靖、张明如、熊芳、贺亚亚、凡启兵、刘玉成、孔令成、杨涛、张军、宋涛、潘金霞、朱劲松、郑光凤、陈涛……就是这么一群博士群体,他们选择农经、教授农经、研究农经,农经已经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三农”更是他们日常关注的对象。正如上文所说,这群博士自愿地戴上“农”这顶帽子,且无怨无悔地奋斗着、追求着。与此同时,如何脱掉“三农”发展中那些“不美丽、不平衡、不充分”的“帽子”是他们追求的高级目标。

这就是经济学院农经博士群体与“三农”发展之间戴“帽”与脱“帽”的故事。(学生记者 胡翱)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