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教学科研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群体:一个“最”字别样情怀

发布时间:2012-01-08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一个“最”字别样情怀——记“创新报国”的合肥工业大学教授群体

“这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这是全国最大的项目!”“这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设计!”在合肥工业大学采访,经常听到这样的介绍。脱口说出一个个“最”字的,是那些文质彬彬,甚至有些寡言少语的教授们。

“工科大学当以‘创新报国’为己任,我们的教授在产学研项目中,瞄准的就是一个又一个国际和全国之最。”合肥工大校长徐枞巍介绍。

做外企“最牛”的对手

“这边是‘一汽’,那是‘二汽’。”走进一万平方米的车间,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合肥工大汽车装备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林巨广教授,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他说的“一汽”、“二汽”,指的是正在调试的两套汽车变速箱在线监测设备,完成后将分别安装在一汽和二汽的生产线上,替代进口设备。

同事和学生都记得林巨广的一句“口头禅”:“我搞汽车装备就一个想法,那就是中国车也要中国造!”业内人都知道,这话说着容易做成难:全球汽车企业制造设备,绝大部分是欧美和日本几家巨头一统天下,即使民族品牌汽车,生产线也大多是“外国造”。由于事实上的技术垄断,进口生产线价格一直坚挺。林巨广瞄准集成创新的制高点,从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和汽车变速器、后桥总成等关键部件装配线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入手,废寝忘食地攀登在践诺的征程上。

2006年,合肥工大与江淮汽车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联合成立巨一公司,林巨广丰厚的技术积累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他带着团队跑遍国内车企调研,对国内外装配测控手段和产品质量对比分析,发现制约发动机等关键产品质量的瓶颈,是业内普遍存在的落后装配测量与控制手段。他们收集了国内几乎所有相关零部件及性能数据,自制设备,编制软件,研制出包括汽车传动系装配线、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及装备。产品不仅成功应用于一汽、东风、中国重汽、北汽、长城、奇瑞、江淮等国内车企,还昂首进入意大利卡拉罗、美国美驰等汽车零部件企业。

一条生产线上同时自动生产4个品牌、6种车型……在巨一公司,中国自主品牌最大的汽车生产线即将诞生。林巨广笑着说:“有我们在,外国设备就不得不降价,我们就是要做外企‘最牛’的对手。”

造“最前沿”的显示屏

“没错,那是南非世界杯的画面。”在合肥工大光电技术研究院的工作间,摆在桌上的一“页”显示屏引人注目——说“页”是因为它像纸一样薄,说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没有电源但显示着画面。吕国强教授告诉记者,这是低功耗彩色液晶显示器,断电已经一年半,“我们就想看看它还能亮多久。”

光电技术研究院是合肥工大为提升创新能力而进行横向联合的第一只“螃蟹”——2002年9月,当时作为国家惟一定点高亮度特种显示器件专业研究单位的华东光电技术研究院,整体进入合肥工大,共同开拓光电领域“创新报国”的新天地。刚从国外回来不久的吕国强,出任研究院副院长,主管设在学校的应用基础科研及教育培训基地。

光电技术及其应用,不仅事关百姓生活,更事关国家战略需求。吕国强和科研团队凭借着专全结合、研需一体的优势和“创新报国”的情怀,承担了包括973、863、国防重点项目等40多项国家科研任务、解决了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30多项,为国家航天航空工程、重点国防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内顶尖、国际先进”,成为光电院成果鉴定的“标准用语”。

更让吕国强自豪的是那间有机电子发光实验室,名为OLED的有机发光显示器,是国际公认的未来替代液晶的前沿技术。吕国强说:“这个行业,我们必须要始终站在最前沿。”

做“最赚钱”的农产品

在工科大学,见到农产品已经十分稀奇,更稀奇的是,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合肥工大的潘见教授,一张嘴便是:“我这里是最赚钱的农产品,一般加工利润率不超过5%,我这里的都在20%以上。”

“你们猜猜这个小瓶值多少钱?”一个直径不过0.5厘米,长度最多2厘米的瓶子,装的就是黄金也不过几千元。“三万元。”原来这瓶子是中药对照品,一个对照品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标准。过去,这种对照品国内不能生产,从国外进口,价格贵的可不止一倍两倍。

潘见教授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率先开展天然产物功能成分的高效分离技术及应用研究,批量制备出银杏酚、银杏内酯等50多种高纯物质,其中30余种已用作国家中药标准对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他们还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银杏类单体天然药物,制成的“银杏内酯B注射剂”已经进入国家一类中药新药审批的最后阶段。

果蔬加工、休闲食品、香精香料、现代中药……潘见和他的团队已经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成功率从30%提高到80%,重点服务的企业20余家,辐射近百家,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享受“最赚钱”的效益。

当“最牛气”的产业排头兵

合肥工大的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一个专门从事光伏系统技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公认的产业“排头兵”。

“光伏中心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几代人创新报国的不懈追求。”在琳琅满目的产品展示大厅里,看着一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设备,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安介绍。光伏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学校能源研究所,留德归来的余世杰教授和何慧若教授夫妇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拉开了中国人进军太阳能光伏系统技术的科研序幕。三十年,几代人,在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各类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完成了包括国家973、863在内的500多个科研项目,转化的成果占据国内光伏发电关键设备产业80%的技术市场,为中国成为世界光伏产业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出口大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借助产学研一体的大平台,光伏中心自觉为中国光伏产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撑——中心共建产业化基地12家,其中5家已先后在国内外证券市场挂牌上市,还有两家即将上市。

一个“最”字,别样的情怀——合肥工大党委书记李廉告诉记者,作为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合肥工大一直具有“工业报国”的传统,进入到新的时期,“创新报国”更成为知识分子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来源: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1日作者:李陈续)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