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新闻速递

武汉校区校园治理小故事中的温度与智慧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 浏览次数:

     

□记者 李莹

清晨的阳光洒在270度环湖的长江大学武汉校区,校区管理委员会李老师正沿着进喜路、大庆路慢行,时而驻足观察路面裂缝,时而用手机记录下学生宿舍外墙脱落情况,时而又与师生交流如何改善食堂菜品。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武管会教职工日常——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眼睛发现需求,将“每日走两圈”的朴素行动转化为校园治理的“金钥匙”,而这正是校区近年来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

行走的治理学:工作从每日走两圈开始

“每日走两圈,健康工作30年!”教学楼电子显示屏上的标语,如今已成为武汉校区教职工的口头禅。校区领导班子则带头践行“用脚步管理校园”:清晨一圈带着问题出发,查看垃圾处理、校园清洁是否到位,施工现场是否安全;傍晚一圈带着答案归来,检查报修进度、倾听学生反馈。为此,武管会特意设置线上巡检记录表,方便巡检人随时随地记录问题,并反馈给处理部门,也方便处理人员及时填写处理进度。

这种“移动办公”模式很快辐射到全校区。武管会后勤部的刘老师笑着展示手机计步器,“以前总抱怨没时间锻炼,现在每天打卡一万步,既发现了食堂管理小漏洞,收集了师生的好建议,还顺带减了5斤体重。”据了解,自推行“移动办公”以来,校区大部分报修问题都能当天解决,不能当天解决的原因也会详细告知报修方。

更令人惊喜的是,行走中诞生了“金点子”。本科生院武汉校区教学事务中心受“线上巡检记录”启发,鼓励教学督导在日常巡查中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手拍”,快速反馈和解决问题,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武管会综合事务部发现教职工从石油科技大楼步行至校门口赶公交车的距离较远,公交车运行时间不能满足师生出行需求。经过多方协调,蔡甸区公交公司开通了直达通勤车26路,实现石油科技大楼到蔡甸广场地铁口的直达通行,极大地满足了师生出行需求。

喵星人有了“知音”:当科学管理遇见人文温度

“快看!橘座戴着新领结呢!”学生们围着公告栏上《知音猫社月度报告》热烈讨论。这份配有校区流浪猫写真和健康记录的公告,记录着校区柔性治理的创新实践。

曾经,流浪猫问题让武管会后勤部头疼不已。强硬驱离遭良心谴责、师生反对,放任不管又影响生态平衡,还易出现抓伤事件。转折发生在2024年秋天,由校区师生牵头成立的“知音猫社”提出了革命性方案——对校区百余只流浪猫实施TNR(绝育放归)模式。社团通过自筹资金,对校区流浪猫实施科学绝育;同时,社团自主开发了知音猫苑APP,为学生了解猫咪习性提供了窗口。通过该APP,他们为性格温顺的猫咪精心设计领养海报、记录“喵星人故事”,通过开展“领养代替购买”“毕业季领养”等活动寻找领养家庭。这场多方合作让冷冰冰的管理有了温度,也将流浪猫管理打造成了一个生动的生命教育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现在看到戴着蓝色耳标的猫咪,就像看到我们的校园管家。”校区学生小林抚摸着常驻求实广场的狸花猫说。绝育后的猫咪也基本上再没有出现发情期的嚎叫、打斗等扰民行为,相关投诉大幅度下降。半年多来,校区流浪猫数量从100余只降至20余只。惠民的是,在解决校区宿舍楼鼠患问题上,社团通过在合适区域设置猫窝并安置流浪猫,猫类的生态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白蚁治理的“经济学”:小改革撬动大节约

武管会后勤部吴老师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个账本:左边是2022年白蚁防治合同,固定年费1.45万元;右边是2024年白蚁防治费用清单,40个白蚁窝共计0.8万元。这组数据对比的背后,是一场“斤斤计较”的治理革命。

过去,校区采用传统包年制防治,无论处理多少白蚁都要支付全款,现在则变成“按量计费”,公司定期投放诱杀包,后勤部教职工自主进行药物消杀,直至通知专业公司“精准挖掘”。每端掉一窝白蚁,学校仅需支付200元。这种“悬赏制”,也让防治公司提高了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就像治未病一样,关键在早发现。”吴老师展示着他的“白蚁日记”——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处监测点的诱杀包变化,还有每窝蚁王蚁后的照片。在这种新机制下,近两年校区白蚁破坏率呈下降趋势,年均支出控制在8000元左右。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要他治”变“他要治”的管理模式,开启了教职工的“节约”意识——今年3月,将原支撑主干道润泽大道银杏树的铁架拆掉后,挪至垃圾场做围挡,成功实现“废旧利用”。

高处着眼、细处着手,校区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走在今天的武汉校区,你会看见教职工们在晨光中与晨读学生擦肩而过,看见绝育后的三花猫慵懒地躺在“猫别墅”门口,看见后勤师傅们蹲在樱花树下认真比对白蚁监测数据,看见学生志愿者在食堂见证米面油等物资采购,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校园治理的新图景。

治理可以是领导班子运动鞋上的露珠,是流浪猫耳朵上的湛蓝标记,是财务账本上节省的每一分钱,是学生放心吃下的每一口饭菜。正如武管会综合事务部李老师所说:“最好的管理,永远带着人的温度、科学的精度和创新的锐度。”在这里,治理不是冷冰冰的条规,而是师生们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的温暖实践——这或许就是“大学之大”的另一种诠释。

(审核 孙涛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