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近日,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慧欣在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环境科学1区,影响因子12.2)上发表题为“Combined exposure to microplastics and copper elicited size-dependentuptake and toxicity responses in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a)”的研究论文。曾慧欣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罗鸣钟副教授为通讯作者,长江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近年来,微塑料(MPs)与重金属结合后的毒性,特别是不同粒径的微塑料的毒性作用受到广泛关注。该研究以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两种粒径的MPs以及铜溶液中进行单独或联合毒性研究。结果表明,MP-Cu复合物的形成减少了小龙虾组织中MPs的积累,相反,暴露于MPs中会增加铜在组织中的蓄积。在小龙虾肝胰腺中,Cu和MPs联合暴露具有协同作用,导致肝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此外,微塑料抑制了铜稳态相关基因的表达。
该研究认为,微塑料和铜的联合暴露对小龙虾具有协同毒性作用,小粒径微塑料能够将更多的铜转运到小龙虾体内,比大粒径微塑料表现出更强的协同毒性。这项工作有助于了解不同大小的微粒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和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为评估微塑料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参考。
此项研究得到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溯源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动科学院供稿)
(审核 秦良斌 苏应兵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