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新闻速递

戴建业品味诗词人生真味道

发布时间:2013-10-2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刘少文)10月24日下午,东校区大礼堂迎来了由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主讲的“致远计划”名家讲坛第30讲,其报告主题为“人生境界和文学格调”。副校长郭海敏、文学院院长许连军及各院系师生代表听取了报告。

年过半百,衣着朴素,头发花白的戴教授操着麻城口音开讲:“我是来跟大家分享社会正能量的。”戴建业教授从“格”与“调”的文字古意和发展讲解了“格调”一词的本质内涵:“‘格’字原意长木,后来发展为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像‘及格’一词。‘调’古意是调和味道,到后来被文人发展为胸襟和气度。‘格调’是评价文学作品很重要的标准。”

“境界是一个人精神和品格达到的程度,通过言行举止表现于外的存在状态。”戴教授讲到了普通人的自然境界,辛弃疾“留得身前身后名”的功力境界,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道德境界以及最高的天地境界。

戴教授旁征博引,用大量的诗词谈到了作品的格调和语言的关系,人生境界和作品格调的关系。“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格调的作品,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境界。”他详细讲解了陆游和毛主席的两首《卜算子•咏梅》:“陆游的词中前四句层层递进,尽显梅花的苦楚和落寞,而‘零落成泥碾作尘,仍有香如故’一句表现了他身处浊世却不同流合污的人生境界。毛主席在1961年中国苦困的状况下写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深刻的体现了他的词强人悍。两个不同性格的人,写出了不同的人生格调。”……

戴教授还以幽默风趣且通俗的语言讲解了以爱情为主题的诗篇,并介绍了元稹的《寓思五首》和张先的《醉垂边》等格调略低的作品。

互动环节中,现场掀起高潮。戴教授谈到同学们要“入乎其内”的走进生活,深刻体验和感悟,同时还要“出乎其外”的观察生活,这样才能品味诗词、人生真味道,识得“庐山真面目”。他希望长大学子能够脚踏实地地选择真实的理想,对未来有成熟而清晰的认识,在自我喜爱和社会需要中找到平衡点。

戴建业,生于湖北麻城,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术带头人。已出版学术著作《老子的人生哲学》、《澄明之境 ——陶渊明新论》等。

(编辑 胡红霞)

新闻排行榜

推荐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