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韩静 记者 李胜杰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5年度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地球科学学院获批13项(其中面上项目7项、青年科学基金C类6项),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突破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策略与故事?
锚定战略需求 “四抓”理念领航科研发展
“一年来,学院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四抓’为指导思想,在人才引进、学科交叉、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科研生态构建上多维发力,推动有组织科研高质量发展。”地科学院院长朱光有说道。
“始终将科研工作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学院创新性地提出“四抓”思想,即“申报管理抓前置、过程管理抓质量、团队管理抓成长、经费管理抓效率”,贯穿科研管理全流程。
为提高基金获批比例,学院从源头抓起,多措并举保证基金申报质量。一是提前开展基金选题培育与申报培训,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论证;二是通过定期召开基金成果交流会,紧盯项目进展与研究质量;三是狠抓科研梯队建设,帮助青年教师在协作中提升能力;四是注重以效率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有限资源的精准投放。
学院秉承“服务+创新”的理念,鼓励教师在自由探索的基础上,深化有组织科研,形成“双轮驱动”格局,让科研管理兼具科学性、专业性,为学院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打破学科壁垒 交叉“科学团队”展现发展势能
“一年来,我们撰写了11份咨询报告,均获得政府领导签批。”工程地质学科团队负责人陈宁生教授介绍。
为破解传统学科发展局限,学院围绕地球科学相关领域重大战略主题,推进综合改革,优化学科布局,组建了包括超深层与非常规油气成藏理论研究团队、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动力学研究团队等在内的11个跨学科、跨学院的“科学团队”,以集群优势开展靶向攻关。
陈宁生教授领衔的工程地质研究团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目前,该团队在防灾减灾工程与非工程技术中,与学院遥感技术团队、学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技术团队、资源与环境学院金继明教授团队合作,形成了系统技术,在国家灾害预警预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团队成员9人,几乎每人都获批过国家基金。
团队的深化合作必然催生科研成果的持续突破。近年来,学院不仅在“十五五”国家重大专项中斩获多项子课题或任务,也推动高水平论文频出。2025年,学院师生已发表自然指数期刊文章3篇、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7篇、中科院1区论文12篇(其中top论文11篇);科研经费更是创下新高,较去年同期增长23%,其中纵向科研到账经费增幅高达40%,彰显了学院跨学科融合的强大创新势能。
赋能青年人才 搭建青年人才成长“快车道”
青年人才是科研创新的核心力量。为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学院针对性构建科研赋能新机制,成立地球科学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通过组织学院青年教师举办各类学术活动,为青年教师铺就成长之路。
一方面,学院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导青年学者将国家“战略需求清单”转化为“科研任务清单”;另一方面,推行“导师托举+团队支撑”助力模式,安排资深教授,在青年教师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指导,或鼓励青年人才加入科研团队,持续历练。学院还充分利用学校政策优势,在职称晋升、项目申报中给予协助,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得益于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在推荐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申报书质量在一次次修改中不断提高。”谈起今年再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该院教授饶松对学院的系列帮扶措施连连点赞。“学院的平台建设、推出的青年人才成长计划……都对我帮助很大。”自2014年加入长江大学以来,饶松已先后4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次则是其第3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近年来,学院青年人才培育成效显著。卢志远博士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饶松入选自然资源部地质找矿后备青年人才,10余位青年教师入选湖北省省级人才称号,李欢、杨云鹏博士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7批面上资助,孙中恒、李欢博士获批2025年度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高达教授获全国青教赛一等奖,唐睿璇获湖北省青教赛二等奖,高贤君获湖北省教创赛二等奖,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学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产出的源头活水。
建强平台生态 夯实科研报国坚实根基
良好的科研平台不仅是项目申报的支撑基础,也是持续科研产出的源动力。近年来,学院立足学科优势,围绕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持续强化科研支撑能力,着力建优建强实验平台。
2023年,学院获批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工程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复杂页岩油气地质与开发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院又获批湖北省山地多灾害防控与工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地质学会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技术创新基地、中国石油学会长江大学石油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南方复杂页岩油气地质与开发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则在2024年度的评估中荣获“优秀(标杆)实验室”称号,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实体支撑。
目前,学院正在积极推进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层标本长廊,以及中—刚多灾害减灾联合实验室的申报评审工作。
学院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将平台建设与健康科研生态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以“双轮驱动”之势推动科研工作提质增效。一方面,学院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教育,引导科研人员严守学术底线、求真求实;另一方面,则通过激励机制,不断提升科研质量与效能,让科研人员在良好环境中专注创新,稳步走好科研报国之路。
完善学术交流机制 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
持续的学术交流,尤其是高端学术交流,是学术“大树”生长的又一沃土。学院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尊重学院发展历史,充分挖掘学术潜力,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持续提升学院在行业的影响力与学术地位。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办了全国地学院长论坛、第四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以及细粒沉积高端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
“这些会议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学术氛围,也是我们青年教师了解学科前沿、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我们交流思想、拓展合作。会议的成功举办也体现了学校和学院科研实力的持续增长。”地科学院特任教授韩非对学院积极举办各类学术会议给予高度评价。
学院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沉积学大会、国际古地理学术年会、矿物岩石学会议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同时邀请行业资深专家来校,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开阔青年教师学术视野的同时,也巩固了学校相关学科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获批,既是学院科研实力的有力印证,更是未来发展的全新起点。地球科学学院将继续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深化‘四抓’理念,持续推动学科交叉、人才培育与平台建设,在有组织科研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国家地球科学领域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地科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江山表示。
(审核 杨全辉 编辑 杨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