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邱先进/文 记者 李胜杰/摄)9月16日上午,长江讲坛第81讲在西校区农科大楼1058学术报告厅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为师生作了“品种与水稻单产提升”的学术报告。副校长江厚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农学院负责人,农学院5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农学院副院长张运波主持。

胡培松院士从水稻育种历史出发,系统阐述了品种对单产提升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尽管我国水稻单产已实现大幅提高,但大田单产仍具潜力,亟需加强对产量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应用。

胡培松院士重点介绍了籼粳杂交育种的重要性。他认为,籼粳亚种间遗传差异大,杂交后代易产生巨大变异和超亲优势,利用强大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发展籼梗杂交稻,是提高水稻单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胡培松院士介绍,籼粳杂交育种技术仍面临父母本花期不遇、杂交稻稻曲病发病重、不抗高温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胡培松院士团队在开花时间、稻曲病抗性和抗穗发芽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目前部分难题已获突破。

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如何平衡水稻高产与优质”“基础研究与育种如何结合”“如何选择育种方向”等问题踊跃提问,胡培松院士结合科研数据与生产实例一一予以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报告结束后,江厚顺向胡培松院士赠予“长江讲坛”杯,新进教师代表严翩翩向胡培松院士献花致意。
胡培松,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执行专家组组长,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水稻分会会长。
胡培松院士长期从事优异种质创制、稻米品质高效评价技术研发和优质专用水稻新品种培育等工作,挖掘创制了Jefferson、D50等品质改良骨干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实践;创建了品质育种高效技术体系,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优质专用水稻品种66个,累计推广超过1.8亿亩;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0余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审核 苏奇 编辑 杨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