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江大学新闻网!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大要闻 >> 正文
长大要闻

【时光书笺】抗日烽火中的长大人:坚贞不屈的张国栋

发布时间:2025-09-02 作者: 浏览次数:

     

题记: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作为长江大学师范教育起点的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在中国共产党长江局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用教育的武器掘起民众的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涌现出众多的抗日烈士和英雄人物。为铭记校史,激励后人,我们将与您一起走进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日烽火岁月,共同追寻长大“求实 进取 创业 报国”的红色基因,共同见证长大先辈不屈不挠、抗日救国的英雄事迹。


1938年10月初,武汉抗战形势日益严峻,抗日的战火越烧越近,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简师”)也不得不从荆州城南迁到松滋西斋灵鹫寺。南迁后的简师,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像样的教室和宿舍,也没有可以运动的操场,但是全体师生仍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锻炼身体,学习热情高涨,抗日斗志昂扬。

每天清晨,天刚刚蒙蒙亮,师生们就围绕着附近的田埂跑步。在晨跑的人群中,总能看见一位身材中等、面庞消瘦的年轻人,他叫张国栋,是中共鄂西中心县委派到简师的第一任党支部委员,后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在简师的对外身份是音乐教师,同时也担任男子师范班的班主任。晨跑时,张国栋时常教学生们如何把握跑步节奏,正确进行呼吸和换气。晨跑结束后,他又组织学生列成单队,从田埂上步行返校,引领学生集体合唱《青年进行曲》等革命歌曲。歌声在广阔的田野里回荡,铿锵有力,催人奋进。

截图20250626145546

《青年进行曲》剧照

张国栋,原名张家祥,1916年生,宜昌人,从小接受革命教育,1933年于湖北省立第四中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曾先后参加“马列主义读书会”“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会”等党的外围组织,1936年入党,后随田绥祥主任调入简师工作。南迁后,张国栋住在天井旁的一间约六平米的小房里。房间三面是墙,靠天井的一面是夹的芦席板壁。房里摆设很简朴,只有一张单人床,一张旧方桌和四个旧方凳,床头有一口咖啡色的旧帆布箱,里面除几件换洗的衣服外,全是沉甸甸的书籍。

张国栋性格谦虚和蔼,平易近人,脸上总是带着乐观的微笑,双目炯炯有神。他非常喜欢与学生交流,学生也经常到他的房间里借书、谈心,或抄录名人警句和革命歌曲。张国栋虽然话语不多,但是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抗日救亡的歌声。他教学生唱《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和《抗大校歌》等,一边用手打着拍子,一边随着曲子的节拍轻轻地舞动身体,浑身散发出青春的活力,为家乡沦陷的学生带去了难得的温暖与快乐。

截图20250626145955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曲谱

南迁后,为了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简师课程作了较大的变动,增加了哲学、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统一战线基础知识和游击战术等内容。张国栋除讲课外,把所有的精力和才智投入到了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如演剧、歌咏、办漫画展、办民众夜校,以及到民众文化馆作演讲等。每周六晚上,他都要在校内组织一次大型晚会。演出前,他总是很早就来到演出地点,从歌咏、演剧到制作前幕上的文字与图案等,都认真检查。演出开始后,张国栋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补缺,如化妆、提词、做效果以及搬移道具和布景等。演出结束后,他做完清场工作才离去。演出的剧目有《三江好》(一个抗战英雄领导人民与日寇斗争的故事)《放下你的鞭子》《一个逃亡人的痛苦生活》等,整个演出工作准备充分,演出紧凑,内容丰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个偏僻的西斋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的口号声时常响起、深入人心,当地老百姓的爱国热情高涨,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与日俱增,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

截图20250626150508

群众在村口观看戏剧表演《放下你的鞭子》

1939年夏,由于张国栋的地下党员身份暴露,为避免国民党反动派对他的迫害,党组织派他到宜昌四中教书。1940年,宜昌沦陷后,张国栋辗转到了巴东,与湘鄂西区党委书记钱瑛取得联系后,被调往四川省丰都县丰都中学工作。1940年下半年,张国栋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后被关入恩施的集中营。在狱中,张国栋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1941年春,在一次提审中,他受到严刑拷问后愤然投井,虽被敌人打捞起来,但脚踝跌断。敌人为取得口供,给他治伤,他拒绝吃药,把针头拔掉,绝食抗争。穷凶极恶的敌人又将他绑在床上,强行给他打针,他则用头撞墙,仍然以死抗争。后来,在一次量体温时,他乘敌人不备,咬碎体温表,吞下水银和玻璃渣,慷慨赴死,牺牲时年仅25岁。

截图20250626151708

恩施方家坝的“战时青年训导团”反革命集中营

回顾张国栋烈士短暂的一生,尽管他在简师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为简师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斋及其附近农村做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工作,培养了一大批进步的青年学生,在学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长江大学校史上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青春之歌。(人文学院供稿)

(审核 李波 编辑 李胜杰)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