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晏亮 见习记者 韩宇航/文 记者 刘健 学生记者 杨敏芮 陈瑾 言洁雯/摄)春意盎然的三月,校园内生机勃勃。3月21日至23日,第九届湖北省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暨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选拔赛在我校拉开帷幕。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全省47所高校的708支代表队的近3000名师生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智慧与创新的巅峰对决。

22日上午8点,开幕式在东校区大礼堂举行。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主任余攀,国赛命题专家、上海大学教授胡庆夕,湖北金工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书亭,江汉大学教授童幸生,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王志海、武昌工学院教授李家伟、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授姜伟、全国3D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副总裁刘晓青,湖北赛区组委会主任、我校副校长许锋等在主席台就座。湖北赛区组委会竞赛专家组成员、参赛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
许锋、余攀、王书亭先后致辞。他们对大赛开幕表示祝贺,希望以本次大赛为纽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赛教融合,推动高校间资源共享、课程共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校企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以育人育才为根本,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生态圈。
裁判员代表、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吴华春,竞赛选手代表学生周中伟分别代表裁判员和参赛选手宣誓。
开幕式后,比赛有序展开。大赛以“交叉融合工程创新育新质,立德树人强国建设勇担当”为主题,旨在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创新热情,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大赛共设9个赛项,涵盖太阳能电动车、温差电动车、智能物流搬运、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智能救援、工业协作机器人及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应用和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技术赛项等多个领域。参赛项目涉及多场景多领域多行业,聚焦科技前沿,充分展示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走进比赛现场,紧张激烈的氛围扑面而来。参赛选手们全神贯注,或凝神思考,或激烈讨论,或动手操作,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在智能救援竞技场上,形态各异的智能小车灵活穿梭,将道具“营救”到规定位置;工业协作机器人及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应用赛区,一台台机械臂在选手的操控下,精准地完成各项任务。

在“智能物流搬运”赛项现场,华中科技大学代表队在3分钟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比赛动作。团队负责同学表示,参加工创大赛,不仅要考验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在“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赛项,华中农业大学的熊同学表示:“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环保不仅是口号,更需要用实际行动支持。”

经过3天紧张激烈的比拼,一大批闪耀着创意火花的大学生科技作品涌现出来。闭幕式上,本次大赛裁判长王书亭宣布比赛结果,133个团队获得了一等奖。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高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10个单位获本届大赛“优秀组织奖”。

国赛组委会特派巡视员、重庆科技大学教授何高法以“高度”“温度”“深度”三个关键词高度评价本次比赛。他说,本次赛事组织严谨,参赛作品质量高,评委执裁严谨专业,赛事服务热情周到,将大赛办成了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平台。同时,他也指出了本次比赛中的一些不足。他希望广大青年以本次大赛为起点,永葆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永葆十年磨一剑的工匠心,永葆科技报国的赤子心,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

闭幕式上还举行了赛旗交接仪式,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吕勇代表下届承办单位从许锋手中接过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湖北赛区赛旗。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全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是列入《教育部评审评估和竞赛清单(2024年版)》的重要赛事,属教育部A类学科竞赛,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之一。本次大赛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长江大学承办,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金工教学专业委员会协办。
(审核 吕志鹏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