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程念 记者 李胜杰/摄)什么是研究性教学?怎样进行研究性教学?2月28日下午,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孙昌璞教授做客长江讲坛第68期,在东校区12教405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物理学的研究性教学”的精彩学术报告。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杜国锋,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数学学院近500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孙昌璞院士首先对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释。他强调,研究性教学要从“学”和“教”两个角度出发。从“学”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要通过项目驱动科研训练;从“教”的角度出发,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厘清必要的知识点及其逻辑链条,同时融入前沿科学研究和科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使知识传授更加“讲道理”,从而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教学?通过讲解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推导过程和应用,以及热学中的卡诺循环实例,孙昌璞院士对研究性教学的意义和作用等进行了更深入地讲解。

“老师要搞清教科书的每一个内容,学生则要勇于挑战权威。”通过列举不同教材关于物理学基本知识的讲解,孙院士强调,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反哺科学研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也必然有助于教学,最终实现“教-研-学相长”。
孙院士鼓励我校学生要勇于“从知识的学习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实现“化蛹成蝶”。

“量子光学的课程中如何融入研究性教学?”在交流环节,孙昌璞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情互动,细致、深入地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

讲座最后,杜国锋代表学校向孙昌璞院士赠送了“长江讲坛”杯,学生代表向孙昌璞院士献上鲜花。
孙昌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教授。曾任东北师大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所研究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ISI“经典引文奖”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其长期组织参与我国物理学科战略规划工作(基金委和科学院“十三五”规划的秘书组长和“十四五”规划的战略组长),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目前工作集中在复杂体系统计热力学、能源物理和可靠性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中心项目《基础能源物理的科学问题》,著有《经典杨-米尔斯场理论》和《量子力学现代教程》。10次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导师”。
(审核 何文祥 张华峰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