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晏亮 见习记者 杨汶洁/文 学生记者 鲁义琳 见习记者 孙梦平/摄)何为学术?学地学能干啥?大学生何以成才?12月11日上午,在长江大学12教405学术报告厅,一个又一个问题向院士抛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林与400多名大一学生展开了一场深入且富有启迪意义的分享交流。
当天上午,报告厅内人头攒动,当丁林院士迈入报告厅,掌声经久不息。
“惟楚有才,很高兴这次来到长江大学和你们交流。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能了解怎么走好学术之路,对未来的发展会更有益。”丁林院士语重心长地说道,同时开启了对知识与学术关系的深度探讨,清晰地道出了知识与学术的区别。
沿着科学的长河溯游而上,以严济慈院士、吴征镒院士等科学巨擘的科研征程为蓝本,丁林院士从11个方面为同学们阐释了要如何做好学术。“定好一个方向,力争在某个领域当专家。”“选好项目,在需求中寻找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注意学科积累,你的下一个课题可能在不经意中产生。”……丁院士以亲身经历为脉络,向大家娓娓道来。
在谈到地学学生如何成才时,丁院士表示,地质学是一门始终能找到前沿科学课题的学科,学地质能助力国家能源探索、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预防检测地质灾害等,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地质学。
“学地质大有可为。”丁院士强调,一个不理解自己所学专业意义的大学生需要大概1万个小时的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摆脱迷茫和混沌状态,真正明白自己的学术道路指向何方。
“同学们正处于科技创新的‘黄金期’。”讲座最后,丁院士诗以言志,鼓励长大学子夯实专业基础,勇敢追求学术梦想,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互动环节,丁院士对于学生们提出的关于学术规划、学习习惯、论文写作、团队合作等方面问题,逐一进行了耐心解答。当被问到如何在被动学习中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时,丁院士说:“我们知道‘Early bird eats worms’,在被动学习环境里首先要有一颗好奇的心,再者要学会自我提问,学知识时思考应用场景、局限性及关联性……”
未来技术学院智慧能源工程12401班的张瑞豪同学深受激励,他说:“我决定制定计划,并积极行动起来,扎实学习专业知识,发掘自己的潜能,争取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医学部临床医学12401班冯广同学表示,“虽然我是医学生,但院士报告里提到的成才条件和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我们。”
本场报告会是长江教育教学论坛第42期。本科生院、科学技术与发展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负责人参加了报告会。
(审核 龚权 编辑 李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