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李莹 通讯员 蓝婉嫣 魏晓椿 韩静)12月1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林莅临我校,在武汉校区学术报告厅为能源学部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由造山带到高原隆升的过程机理及对环境的影响”的精彩学术报告。校长刘勇胜,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地球科学学院负责人,能源学部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丁林院士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引出为什么青藏高原的研究极为重要,以及其为何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丁林院士介绍,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碰撞造山系统,其形成对海陆变化、地貌隆升、气候变化、河流发育、地球物质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均造成重大影响。
在简要回顾了充满困难与曲折的青藏高原研究历史,丁林院士介绍了科学界对青藏高原地表隆升、高原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对古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的争议。他指出,确定青藏高原各个块体的隆升过程是解决争议的关键之一。
在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最新研究进展后,丁院士提出青藏高原“从线性造山带到统一高原”的新模型。他表示,青藏高原并非整体一次性隆升形成,而是由多个造山带和盆地分阶段隆升,逐渐演变形成。
丁林院士还介绍了冈底斯山脉、中央分水岭山脉的发现。他表示,冈底斯山脉和中央分水岭山脉从白垩纪开始隆升。紧接着,他重点阐释了夹于冈底斯山脉和中央分水岭山脉中间的中央谷地的隆升历史。
丁林院士表示,其团队以中央谷地的伦坡拉盆地为例,通过盆地沉积记录和团簇同位素Δ47古高度计的研究,确定盆地在不同阶段的海拔高度的研究结果,相关研究也得到古生物化石证据的支持。结合区域岩浆岩、地球物理等证据,他进一步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导致中央谷地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拆沉,并介绍了类似研究成果。
基于青藏高原不同块体的隆升历史,结合多种地质、地球物理证据,丁林院士探讨了不同块体差异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其中涉及大洋俯冲,大陆碰撞,大陆岩石圈的俯冲、拆沉和断离等深部过程。
丁林院士强调,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地球,尤其是亚洲地区气候环境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生物多样性。“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今天中国东部整体湿润的气候格局,就没有江南鱼米之乡。”丁林院士最后总结道。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丁林院士耐心而细致地解答了师生问题。
讲座最后,刘勇胜代表学校向丁林院士赠送了“长江讲坛”杯,学生代表向丁林院士献上了鲜花。
丁林,男,1965年生,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专项专家组组长、科技部第二次青藏科考分队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一),首届(1995年)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2010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年度国土资源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称号。
主要从事地质学研究,在大陆碰撞、大陆俯冲、高原隆升、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成果,在Science、NREE、Science Advances、Nature Geosciences、PNAS、Geology、EPSL等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论文引用3万多次,H指数86,是国际地球科学前1%的高引用科学家,连续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职业生涯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审核 朱光有 编辑 李胜杰)